郑侠的《流民图》不知去向
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七个月未下雨,到了熙宁七年三月间,灾区人民无法生活,东北的难民四出逃亡,情景十分悲惨。当时在宋英宗(赵曙)时的进士、熙宁年间任“安上门监”的郑侠,目睹了这一惨景,就画了一幅“流民图”想呈送给皇上。这幅图画了在风沙蔽日的地方,饥民们扶老携幼充塞道路,他们衣服破碎、瘦骨嶙峋,满面愁容,有的已倒毙在路旁的沟里;被抱着、挑着的孩子在哭叫,孩子的母亲手中拿着草枝在卖身,痛苦的紧锁双眉;挑担的担子上放着草根和树皮;不少人在吃树皮、草根充饥。由于郑侠反对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还描写了由于欠“青苗钱”被保甲打得臀部生疮,仍然带着枷锁拆房、背瓦、卖木料交债款的农民。这幅图画得异常生动。郑侠还写了一份奏疏送至皇宫,但看守宫门的人拒收。他又假称这图是“急密件”骑马亲自送到“银台司”(专门为皇帝收奏折和案件的部门),转呈了宋神宗,赵顼接图反复观看,长叹不已,据说他把图装在袖里回宫后一夜未合眼,第二天就传旨废除了新法。郑侠反对王安石变法,特别是“青苗法”应该如何评论,姑且不说。但“流民图”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鲜明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真况,可以说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它的价值不可低估。这幅图传到明代,明武宗(朱厚照)时的国子监祭酒鲁铎还作过“观郑侠流民图”的诗篇,可惜在以后就不知道这幅作品的下落了,对流民的生动描绘也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