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与《文化报》事件

萧军与《文化报》事件

当解放战争胜利进行,新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时,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的文化界,发生了一起“《文化报》事件”。从1948年秋到1949年春,萧军主编的《文化报》遭到了《生活报》的猛烈攻击。1948年东北文艺协会作出《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结论》,《文化报》被勒令停刊。接着,中共中央东北局也作出《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于是,萧军被扣上了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名,停止了文艺上的一切活动。直至1980年,中共北京市委复查萧军问题,认为当时的结论“缺乏事实根据”予以改正。而这时,萧军已被“尘封”了三十二年之久。

萧军,原名刘鸿霖,青年时当过士兵、下级军官,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有一种质朴豪爽的劳动人民气息。后来流亡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与关怀,他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就是以尖锐、雄浑、遒劲的笔力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活动。1946年秋天,萧军从延安长途跋涉返回光复后的哈尔滨,以火热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到哈尔滨各学校、机关和团体做巡回讲演,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在东北局的资助下,办起了“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

正当萧军的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的时候,1948年夏天,哈尔滨另一份综合性报刊《生活报》创刊,在第一版的版心,用醒目的黑色边框圈着一篇《今古王通》的文章,文章大骂古之王通“沽名钓誉”,“少不了有一些群众要被迷惑的。这种藉他人名望以帮衬自己,以吓唬读者的事,可见是古已有之了。不晓得今之王通,是不是古之王通的徒弟。”指桑骂槐地把矛头对准了萧军。于是《文化报》与《生活报》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生活报》凭借强大的政治力量、组织手段和经济措施,以绝对优势,压垮了萧军及其《文化报》。从此,萧军便被钉在了反苏、反共、反人民的耻辱柱上。在1958年“反右”斗争的“再批评”中,萧军又被同丁玲、艾青、罗烽、王实味、胡风等人捆在一起,重新被鞭挞了一番。于是,在不了解真情的群众心中,萧军终于成了穷凶极恶、面目狰狞的反动分子。

然而,正如萧军所相信的那样:“我坚信真理不能恃强而霸占,也不能恃众而劫持,历史无情,人民公正,是非功过终有一天会有公平的判断!”我们今天来看那些给萧军定罪的所谓“根据”,确实是一些捕风捉影颠倒黑白的材料,虽然我们无法说萧军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从他的作品他的为人处事来看,他是爱国爱人民的。历史的失误使这样一位正直的作家被埋没了三十二年,这个深刻的教训是后世应该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