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鲜有系统的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鲜有系统的文学理论

所谓系统的文学理论指将文学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概括各门类文学作品的特征,揭示文学创作基本规律的系统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文学理论在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的基础上形成了“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从《辨骚》到《书记》的二十一篇是“论文叙笔”,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刘勰把这种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建立起“割情析采”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所观照的文学包括一切有关的写作理论和各种文字形式,《文心雕龙·书记》篇把谱籍簿录、方术占试、律令法制、符契卷疏、关刺解谍、状列辞谚等许多应用文字一概归入文学范围,在文学观念上没有划清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界限。因此,《文心雕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体系,我们确切地称之为文章学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以后,古典文学经过唐宋明清的创作,在诗词音乐、话本说唱文学、杂剧综合艺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出现了唐.皎然的《诗式》,宋.严羽《沧浪话话》,元.张炎《词源》,明.王骥德的《曲律》之类的专著。尤其在文网密致的清代产生了象诗歌领域里叶燮的《原诗》,戏曲领域里李渔的《闲情偶寄》那样系统的著作。这时,各文学门类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各种具体的艺术规律得以充分的揭示,问题是始终无人将这些规律加以分析和比较,从中抽象出能概括一切文学现象的共同规律,以区别于人类其它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终于没有诞生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