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车下的伪银行

日本战车下的伪银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半壁江山陷入敌人的魔掌,在日寇的战车下,沧陷区设立了伪银行,其中影响较大的,在东北是满洲中央银行,在华北是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和蒙疆银行,在华中是中央储备银行等。这些银行在日寇的控制下,发行货币,夺取物资,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使沧陷区经济彻底殖民地化。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并不完全靠自己直接出面,也扶植了几个傀儡政权作为工具,利用民族败类设立伪银行,专门从事经济掠夺。在东北,1932年3月成立了“满洲国”,6月11日设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法》和《旧货币清理办法》,规定中央银行有代行政府制造和发行货币权,发行的新货币叫“满洲券”。1935年该行货币发行额为1.98亿元,仅比1932年增加81%,“七·七”后就在幅度增加,1941年为13.1亿元,比1932年增加8倍;到1945年9月伪垮台,发行额更高达136亿元,比1932年增加96倍;这是通过通货膨胀来进行公开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实行所谓“日满汇兑一元化”,把伪满中央银行所发的货币与日元等价,同时实行汇兑管理,以保持日元和伪满洲券的同一汇价,使伪满洲券完全受日币所左右,以利于日本控制伪满洲国的对外贸易和日本对伪满洲国的资本输出。

在华北沧陷区,1938年3月日寇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下面简称伪联准银行)发行的货币叫“联银券”,只限在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使用;1937年10月在张家口设立“蒙疆银行”,其所发行的“蒙疆券”只限在大同、缓远、察哈尔一带使用。为了排斥和打击国民党政府法币的信用,禁止法币流通,同时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发行“联银券”1423亿元,比1938年发行额增加7000倍。由于滥发通货,伪币迅速贬值,物价随这上涨。以1936年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41年就上涨到450.2;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又上涨到305170,即上涨了约678倍。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几乎没有活路可走。

在华中和华南,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1941年1月6日汪伪政府设立“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钞“中储券”。先后在上海、苏州、杭州、蚌埠、武汉、广州、徐州等地设立分行、支行或办事处,并公布“破坏新通货治罪条例”,强行使用中储券。中储券越发越多,1941年1月间最初发行时,它的发行额是1300多万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其发行总额已达到46000亿元左右,比1941年1月增加30多万倍。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以米价为例,1941年12月为每石238元,到1945年8月涨至每石150万元,约上涨6300倍。这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灾难。

总之,日本的战车下设立银行,发行货币、夺取物资,以应付巨额军费支出,这是日本占领军的一贯手法,也是进行殖民掠夺政策的工具。这个历史事件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