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旗地”

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旗地”

交通运输问题对煤矿发展至关重要。满清光绪年间,官督商办的开平煤矿投产,其当务之急就是兴建配套铁路。当时任总理招商局候选道的唐廷枢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光绪三年,即1877年,唐氏又专文列数煤局布局的原则:“先问煤矿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艰辛。有一不全,均贵筹画。”唐廷枢并对开辟开平至涧河口一百里铁路专用线所需费用一一加以核算。说明铁路投入使用后,“两年便可归本。”这条铁路的修建,在技术上没有困难。按正常情况,从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出发,加上政府的支持,开通铁路应该无大问题。当时发行的《捷报》1879年2月7日载言:“铁路要经过的地方十分平坦,居民不多,修建工程应没有困难,因此这工程费钱不多即能完成,也不至于引起居民的反对。”可惜这种估计过于乐观。事实是该路从光绪二年动议,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都未能动工,最后结果,取消议案,改为水路。其原因说来简单:铁路要经过大片“旗地”而未获准许。何为“旗地”?盛京十四城旗人所种之地,及近京圈地征收旗租者,皆曰“旗地”。(见《大清会典》卷17),它主要集中于皇室、王公、官员等旗人农奴主手中。康熙年间,畿辅土地被圈为旗地的达十七万余顷,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十分之一,虽然雍、乾后开始衰落,但仍属特权势力所有,连地方官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难怪铁路到此望而却步。经过核计,未上马的铁路只好作罢,当时的《捷报》只能说,“自开平煤矿至海岸修筑铁路之议业已取消。铁路必经之地大半系旗地,若躲避此等旗地另筑曲折的路线则将所费不赀。”

铁路停开,只好改行水路,而其在经济上造成的后果是直接的。到光绪十年(1884年)矿局在两条运河上已花费了很多钱,但冬季冰冻,运河即全然无用,而且平日淤塞的很快。矿局有一条短短的小铁路,但煤车很重,铁轨过轻,难以承受。矿局非常希望铁路能修至北塘河,则煤碳由码头运载上船。现在遇到冬季,人工较贱,市场又需煤时,矿上却只能做半日工。因为无法加强运输。所产煤只能在当地卖一卖,每天用大车运走约一百吨。实在难以维持。如果铁路修起来,应该很容易地提高到日产千吨。

无独有偶,凡是封建气味浓厚的地方,都出现这种少数贵族阶层以其利阻止开发的例子。帝俄时代,人们都知道在黑海为第聂伯河开一个自由的出口处将能更好地利用水力发展经济,但议案迟迟不能付诸实施。原因在于开发运河将会淹没一些皇家的大庄园。除以一己之私利害人民公利的念头,人们就难以恢复正常理智,关心社会经济效益。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