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日出入行》中外哲理诗赏析
日出东方隈, 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 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 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入行》是汉乐府《汉郊祀歌》中原有篇名。古人慨叹日出入无穷而人生苦短,于是希望骑上六龙升天成仙。李白的《日出入行》却反其意而用之,摆脱前人的思维定式,对宇宙认真思索,对自然积极探索,从而认为日月运行、四时变化乃自然规律,人应顺乎自然,适应规律,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这首诗随韵脚的自然转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从太阳的东升西沉写起,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对于六龙的神话和人们企望升天的想法表示了怀疑;中间四句,用十分肯定的语气,指出草木荣枯与万物兴歇,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最后八句则通过嘲弄羲和与鲁阳公,进一步揭示逆道违天的种种谬误,提出自己对待宇宙的态度是顺应自然规律,同大块(天地宇宙)、同溟涬(之气)融为一体,从而表现了李白唯物的宇宙观。
大量运用神话和典故,连续使用反诘语句,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上古以来,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受到种种限制,只能凭借直观加以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种种臆断。比如古代神话认为,是羲和赶着六龙驾的神车,载着太阳神,每日从东到西驶过天空,于是就有了日出日落,就有了四时的更替。李白不信这个邪,他连用两个反诘,从根本上动摇了太阳神的神话:如果真有六龙驾车,那么何处才是六龙的停留之所呢?羲和假如确有其人,以其血肉之躯,哪能像太阳一样在宇宙间循环往复,亘古不息?人毕竟不是浑元之气,那么羲和作为太阳神车前御者的说法也就毫无根据了。古代神话中讲过鲁阳与韩构作战的故事,两人酣战多个回合,至日暮时分,仍不决高下,于是大力士鲁阳公举戈一挥,留住太阳也换回了时间,使得二人能继续交锋。针对这一传说,李白不仅仅是怀疑和否定,他甚至以反诘问句予以嘲弄:鲁阳呵鲁阳,你又有哪种德能,能够挥戈停日呢?这一连串的问句,显然是继承和借鉴了屈原《天问》式笔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积极探索的精神,他不只在提出问题供人们思索,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反诘回答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批评人们认识中的谬误,揭示违反自然法则的欺诈诬罔,表现出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
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之中揭示事理,是这首诗在表达上的显著特色。用陈述句叙事,如诗之开头;用反诘句抒情,这贯串于全诗;用判断句明理,如“万物兴歇皆自然”,叙事、抒情结合得自然紧密,揭示事理的判断也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李白不是自然科学家,然而却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维,对自然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李白的结论,早于哥白尼学说许多个世纪,这就更加显得卓绝不凡。诗的结尾,作者直截亮明自己的态度:将顺应自然,以博大襟怀包罗宇宙。从精神上与自然之气浑为一体。这种超脱的处世态度和达观的精神境界,正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的写照。从此间,我们可以探寻到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和他一生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 <条目作者>=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