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原文与翻译、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原文与翻译、赏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仍怅望,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①幢幢(chuang床):摇曳不定的样子。②九江:唐代称江州,即今江西九江。

【诗大意】 就要熄灭的灯光暗淡而跳动着,使屋子里布满了摇晃的阴影。恰在这样一个凄苦的夜晚,听到了你(指白居易)贬官九江的消息。我在病床上怅然想念着他的不幸遭遇,只感到阵阵寒风冷雨破窗而来袭遍周身。

【赏析】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稹和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又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二人“诗章赠答”,“爱等兄弟”,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元稹奉诏回朝,与白居易等共游城南。三月,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白居易等送至鄠县(今陕西户县)蒲池村为别。至通州后,元稹“染瘴(疟疾)”卧床,白居易送来縠衫、纱袴,并附诗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八月,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消息传来,元稹已濒于病危,震惊之余,扶病写下这首诗以抒发感慨。

元稹左迁外郡,身染重病,恰在此时又听到了挚友被贬官的事,他心境的恶劣是可想而知的,这其中有对命运的悲叹,也有对时世的愤慨。发而为诗,便构成了这首诗以悲哀为主,兼含愤激的情调。诗的首句写眼前时景,“残灯无焰”说明夜已深而人未寐,“影幢幢”写灯光昏暗与摇曳,隐喻灯前人心事重重,动若悬旌。次句叙所闻,回扣题目。“此夕”承上景语,点明时间,“君” 指白居易 (乐天),点明人物。“谪九江” 即 “授江州司马”,点明事件。按照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本应先写所闻,然后写人不寐。但这样写易流于平淡,所以作者采用逆入的笔法,即首先描写听到消息后的感受,把这种感受溶入眼前景物,渲染一种悲剧的气氛,使人能从中形象地体会到这一消息对于作者的打击是何等的沉重。第三句由所闻转入 “怅望”,想象着自己的好友遭贬外放中的种种痛苦。这种 “怅望”的心情在平时还可忍受,而自己现在是“垂死病中”之人,如何消受得了!明白了作者的这一层深意,再来看这个“仍”(仍旧) 字,就会觉出它的份量,说它 “一字千钧” 恐不为过。“仍怅望” 三字,一本作 “惊坐起”,突出描写消息给予人的震动,生动传神,但终不如“仍怅望”三字可以把怀念、担忧、怨愤等复杂感情表现得那般丰富和深长。读者在“仍怅望”三字中尽可以注入自身的人生体验,想象元、白的平日友情和此时此地的万般怀念。第四句以景结情,宕出远神。“仍怅望”三字蕴含深广,若实写情语,结束全篇,必然涵盖不尽,反使 “怅望”之情浅露不堪。这里说当我苦守孤灯,长夜难眠的时候,耳目之所闻见,唯有风雨扑窗而已。窗间的风雨意味着心头的风雨,或者说竟是心头的风雨外化为窗间的风雨。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无疑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再从章法上看,“暗风”之 “暗”,“寒窗”之 “寒”,上应首句的 “残灯”和更深,前后针线相接,一丝不爽。如此缜密的构思,也使全篇在叙事和抒情的交替之间保持了协调与完整。

元稹的这首诗,曾委托他的朋友熊孺登带给白居易。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冬初抵九江,不久,见到熊孺登,读诗之后,便给元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元微之书》)当事人的感动,足以说明元稹的这首诗不仅情景相生、章法巧妙;而且具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和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