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原文与翻译、赏析

《六丑》原文与翻译、赏析

周邦彦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注释】 ①试酒:宋代在阴历三、四月间有尝新酒的习俗。②过翼:像鸟飞一样掠过。③葬楚宫倾国: 承前,谓风雨摧花。倾国: 美人。这里指蔷薇。下句钗钿喻花瓣。④蒙笼:草木茂密状。⑤巾帻: 包发的头巾。⑥颤袅:轻轻摆动。⑦欹侧: 倾斜。⑧断红相思字: 以红叶拟落花,暗用唐宫人红叶题诗故事。

【词大意】 阳春时节尝新酒,叹游子光阴虚抛似水流。我嘱春天暂时不要走,它却像飞鸟掠过一点痕迹未留。请问春花何处有?蔷薇凋谢,只因昨夜风雨骤。花瓣落处有遗香,飘散在桃蹊和杨柳成荫的大道上。哪个多情来追惜? 却是蜂蝶叩窗来慰藉,就像那媒人和特使。

东园已沉寂,唯有草木日渐青葱又茂密。我静静环绕蔷薇枝,内心感慨复叹息。蔷薇对人多情又多义,多刺的枝条牵住我的衣,莫非要倾吐深情诉别离?猛然间看到一朵小花我又惊又喜,把它插到发巾上颇感满意。虽然它不及美人头上的鲜艳花朵那么颤动弄姿,但它偎依在我头巾上有多亲昵!面对堕水的花瓣提请你注意,千万不要随波逐流漂到大海里,一旦被潮汐吞没难留痕迹。劝君学那红叶题诗,有情人终会撷起。

【赏析】 关于此词的系年,周密《浩然斋词话》云:“朝廷赐酺 (聚饮),师师又歌《大酺》、《六丑》二解。上顾教坊使袁绹问,绹曰: ‘此起居舍人新知潞州周邦彦作也。’ 问 《六丑》之义,莫能对。急召邦彦问之,对曰: ‘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由此可知,这首《六丑》作于周邦彦提举大晟时,也就是宋徽宗政和六年 (1116),这年作者60岁,5年后他便逝世。这首词当系作者借咏物抒发晚境落寞之情之作。

开头二句由天时人事写起,从“正单衣试酒”至“一去无迹”系借人喻花。周济评 “愿春暂留” 以下十三字是: “千回百折,千锤百炼。”( 《宋四家词选》) “为问” 句点出题旨。 “夜来”五句檃括了韩偓 《哭花》诗意,诗云: “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韩诗当是以花喻马嵬坡杨贵妃被李隆基赐死事。周邦彦虽不一定是以汴京名妓李师师喻蔷薇凋谢,但从此后不久靖康乱起,李师师流落江南而所遭的不幸和“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的词句来看,这种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的。相传周邦彦与李师师颇多交往,宋徽宗亦出入李寓。鉴于人物间的这种关系,把“多情”三句解释为作者以多情而叩其窗的蜂蝶自比,这不能说求之过深。其实这里作者用的仍然是檃括之法,檃括的原作是晚唐崔涂的《残花》诗。 崔诗前六句所描绘的这朵“残花”,当是一个妓女的象征。对于最后两句“蜂蝶无情极,残香更不寻”,周邦彦反其意而用之,正是自谓不改寻香旧情。

对于这首词,蒋敦复 《芬陀利室词话》总评之曰 “精深华妙”; 周济《宋四家词选》则对下片大为激赏,他说: “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 ‘残英’,偏惜欲去之 ‘断红’。”有的则叹服结拍数句: “漂流一段,枝发新萼,长调不可得矣。” (《草堂诗余》引沈际飞语)这些看法自有道理。总的说下片将花拟人,进一步抒发缱绻深情。但这种感情不是直线发展,而是回环往复,层出新意。比如:“东园”觅芳落空,“叹息”之余,自然要转身离去;不料“长条牵衣”,花比人更有情,拉住“行客”欲诉契阔,即 “待话” 是也。“长条” 以下三句是作者对储光羲 《蔷薇歌》“低边绿刺已牵衣” 句意的引中和发挥,从而形成了全词的警策之处。正在“待话”之际,突然发现一朵“残英”,惊喜之余,把它摘下来插在自己的发巾上。它虽然不及往日美人发上的时鲜花朵那么摇曳多姿,但它紧依发巾,对人格外亲昵,令人更加爱怜。然而词人爱惜的不仅是这朵不胜巾帻的小花,对其他那些遗香犹存 “乱点桃蹊”的落英亦倍加关怀,仿佛对着一个临歧分手的情人,软语叮咛,一片拳拳心意。一丛蔷薇哪会有这样的灵性、又怎能解开这层层深意?对此,前人曾自问自答地说: “是人是花,合而为一”。一定要说是花,那也是“解语花”——一个作者曾经十分钟爱的美人的幻化。 所以这是一首檃括无痕、寓意深婉的咏物词。《蓼园词选》解此词云: “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已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这话是切中肯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