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原文与翻译、赏析
沈尹默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赏析】 《三弦》发表在1918年8月出版的《新青年》第5卷第2号上。这是一首分段不分行的诗。它与当时某些分行的白话诗有所不同,不是靠分行排列以标示其新,而是着重在艺术构思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下功夫,以此来证明新诗同样可以创造出高的艺术境界。
《三弦》好似一幅景物写生画。远景是:正午烈日当空,火一样的太阳烤着长街,街上一片寂静,只有路旁的树在轻风中摆动。中景是:一扇破大门,门内有半院子的小草闪着金光。近景是:门外一个穿破衣的老人,坐着,双手抱头在听三弦。全景层次分明,色调对比强烈,呈现出一片夏日正午特有的静寂而郁闷的气氛。然而这是在描写三弦吗? 全诗除交待一句“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外,竟无一处写到三弦。原来,这首诗的重心不在于对弹三弦者的刻画,也不在于对三弦乐声的直接描绘,而在于显示那弥漫于整个夏日正午景色中的音乐情趣。这就需要采取更为巧妙的表现方法了。
由于是显示,诗人便利用了汉语在语音上的某些微妙变化,例如从第二段后半段起,组织了数十个双声字,它们是“旁边、有一段、低、低、的、土、挡、弹、的、断、荡、的”等;而这当中因发音部位的不同又分作吐气音,如“旁、土、墙、弹”和不吐气音,如“边、低、挡、的”等。此外在这31字之间还夹杂着4个阳声韵的字,即“挡、弹、断、荡”和7个阴声韵的字,即“段、低、低、的、土、的、的”。以上这样一系列变化多端的语音结构,使三弦这种弹拨乐器在音质与音色上真实而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设想,当欣赏者一边想象与领略着诗中的画的风光,同时又吟咏和品味着诗的语言中丁冬作响的乐音时,是会出现一番妙不可言的审美情趣的。
当然,《三弦》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高明。我们看到,诗中自然景物总是被写得鲜明美丽,生气盎然的,如火红的太阳,悠悠的凉风,绿茸茸的细草在闪着金光,等等。然而,一写到人间景象便黯然失色了,如破大门,身着破衣,双手抱头,不声不响,陷入沉思的老人。两种境况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对照又与那忽而急促高亢,忽而如泣如诉的三弦的乐音交织一起,更加重了人间的凄迷色调。这是一幅极不和谐的诗画,面临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诗画,人们不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