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遇风·宋·范仲淹》原文与赏析

宋·范仲淹

一棹危于叶, 旁观欲损神。

他年在平地, 无忽险中人。

这首五绝写作者乘船在淮河上遇到风险时的观感,有深长的哲理意味。

诗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着笔的。“一棹危于叶”,是说一只小船在风浪中颠簸,比一片易于翻覆的树叶还要危险。也许我们觉得它不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富于形象性,但前者重在表现,后者重在再现,是各有千秋的。诗人用树叶来作比较,大概是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变化而来。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突然由当前推想到未来,由水上推想到“平地”,产生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诗也随之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年在平地,无忽险中人。”想来这是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生活哲理。但更重要的是,人由水上遇险到平地安居这一处境的变化,意味着从逆境向顺境的转化,而在顺境中就有逆境的过来人——“险中人”,作者认为对他们是不容轻视的。因为他们有履艰涉险的经历,还可能有履险如夷的气概,以及转危为安的经验,这都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棹危于叶”,说的是个别,“无忽险中人”,则已由个别推及一般,即由对个别具体事实的叙写,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理性概括。因此,我们说这两句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也许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