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十年(1077)中秋,苏轼在徐州写作此。对月抒怀、借月言理的诗作很多,苏轼集中也常能见到,这首绝句即为其一。

诗的前两句写月亮,后两句写感慨。第一句写月的“光”。“暮云收尽”,表时间已届夜晚,言云尽已是天澄如洗。“溢清寒”,溢,状月光满而流,其光既“清”且“寒”,一从视觉上说,一从感觉上讲。中秋之夜,天高气爽,凉气已浓,月光给人的感受已是玉洁冰凉了。月亮之“形”犹如“玉盘”。第二句写玉盘在天河间转动,悄然无声。这两句以月的“光”和“形”写出了月的“好”。这就为后两句的写感慨预设了条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不会常圆不缺,天不会常晴不阴,象今夜的好月,不可能一直保持,不知明年中秋时在何处看明月,将会看到什么样的明月,词人缘月兴感,喟叹人的悲欢离合就如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捉摸,难以逆料。苏轼因屡遭贬谪,往往有前途未卜之感。如他的《十月十五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和子由山茶盛开》:“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都有一种人生如寄的伤感。

时光流逝不停,事物变化不定,这是客观规律。苏轼性格豁达,“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完全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有把握当前、尽情观赏之意。他在《水调歌头·中秋》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表明在客观环境变化中,自己应持的态度。就如他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持烛照花,就是怕花明天凋谢,不复再见如此美态。甚至他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也是说好景不长,更要把握住好景时刻。我们今天鉴赏苏轼的《中秋月》就要从积极的方面来领会,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创造,使人生发出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