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引·[清]朱瑄》原文与赏析

[清]朱瑄

徐市楼船竟不还,祖龙旋已葬骊山。

琼田倘致长生草,眼见诸侯尽入关。

这是首别具特色的咏史,也是对那些违背自然常理、想入非非的人们给予辛辣嘲弄的讽喻诗。它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丰富的哲学底蕴。

全诗共四句。徐市,即方士徐福,楼船,高仓大船。祖龙,指秦始皇。琼田,《十洲记》载:东海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入关,指进入函谷关。

《祖龙引》首先在于题目巧妙。祖龙,《史记·秦本纪》载:秦使者过华阴,有人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祖,始也。龙,君也。隐指始皇。引,唐代乐曲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名称。二者合而为诗题,是颇具匠心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谁敢言其死!然而在当时民间流传的隐语中就判了他的死刑。“今年祖龙死”这一隐语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人民对秦始皇的深恶痛绝,也宣告了残酷统治对人民的无能。作者在诗题中不用赢政,不称始皇,开宗明义地选取了“祖龙”这一民间隐语,并冠于题目,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他是有意无意地站在人民一边,借始皇求长生草之史实,无情地嘲讽那些不顾自然常理、相入非非的人们。

这首诗还妙在言简意丰。头两句“徐市楼船竟不还,祖龙旋已葬骊山”从史实结局写开,起得突兀,如天外之笔,似半空霹雳,既节省了文字,又意蕴丰实。特别是一个“竟”字,引出无穷想象:如此威武壮观、声势浩大的索取长生草之行,“竟然”没有回来,为什么?难道位及天子的始皇有令不能行?难道其朝思暮想的永生之举成了泡影?难道独善其道的方士徐福撒了弥天大谎?难道童男童女各自三千尽付东流?难道东海琼田中根本就没有什么长生草?……后两句“琼田倘致长生草,眼见诸侯尽入关”,写得更加奇想天致、余味无穷:倘若徐福取回了长生草又怎么样呢?祖龙可以不死吗?就是祖龙不死,各路诸侯也可以不入关吗?要知道,各路诸侯的入关,主要的并非因诸侯之强大,而是秦统治者对内残酷统治、对外穷兵黩武所造成的。长生的祖龙,面对不可避免的诸侯入关,又怎么样呢?如果祖龙可死,那就不叫“长生”,如果帝业可存,那就谈不上灭亡的“必然”,这种二律背反的设问,实在叫人拍案叫绝。而且这些内容,是用一个字、一个设问畅快淋漓地尽皆写出,这真可谓言简而意深。

本诗最大的特色,还应是内容的典型性和深刻的哲理蕴含。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功照日月的皇帝,也是一个极为残暴的君主。他的名字虽然同象征中华古代文明的长城齐辉,但同时也铸就了成千上万埋在长城底下的冤魂时刻震摄的心声。派遣徐福去取长生草的史实,正是这种历史背景的必然。抓住这一历史事实咏史,就是抓住了当时人民怨恨的心态,抓住了统治者无比恐惧的心理,抓住了统治者由于实行残酷统治、必然引起被统治者的反抗,从而遭致灭顶之灾的历史本质和自然地陷入痴人说梦、滑稽可笑的以长生草求“长生”、“长盛”的唯心主义泥坑。这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秦始皇的奇想,以这种奇想出来的史实吟咏秦始皇之流,也就更具典型性。

世界上的事情,小至个人、大至社会,无不有因有果、有生有灭,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秦之灭亡,根在对人民统治之残酷;人之死生,本为不可抗拒之自然常理。而始皇、徐福等人偏偏要谈不死之药、长生之草,偏偏要求得人之“长生”、国之“长盛”,那又怎么可能呢?世界上任何用主观意志架起的长虹,都不会七彩缤纷,任何仙山上的海市蜃楼,都将是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