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太华西南第几峰,落花流水自重重。
幽人只采黄精去,不见春山鹿养茸。
这首诗为苏轼《书艾宣画四首》(《竹鹤》、《黄精鹿》、《杏花白鹇》、《莲龟》)之二。艾宣是宋神宗时的一位画家,苏轼在《跋艾宣画》一文中赞他:“金陵艾宣画瓴毛花竹,为近岁之冠,笔迹尤奇,虽不精匀,而气格不凡。”
苏轼这首题画诗一出,李端叔即和了一首《次韵黄精鹿》:“绿遍前峰到后峰,灵苗压地几千重。勺斑养就无人见,多少狂心欲采茸。”两首诗互为参见,画境可想而知:重重叠叠的太华山峰峦,密密匝匝的黄精丛生,带有勺斑的梅花鹿顶着一头珊瑚枝般的角悠闲地漫步于青山之间。
首句“太华西南第几峰”将华山西南数峰林立、层峦叠出之景凌空劈出。西岳华山座落在秦岭东段,同名主峰叫太华山,周围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巫云等峰。而句中“第几峰”似乎在勾画诗人点数太华山峰的情景,点数之后,仍辨不清共有多少峰,太华山的嵯峨绵延的气势就越出画面直扑眼前。次句“落花流水自重重”,写太华山中幽美的环境。“重重”叠用,可见年年岁岁花开花落,岁岁年年流水潺潺。诗人以落花流水的自在悠闲、随意自由,来状太华山的人迹罕至,景色悠然,将黄精和梅花鹿的生长之地渲点得气韵飘逸,野趣盎然。因此只有摆脱尘世羁绊的幽人隐士来往于山中,采药延年就是很自然的事。
后两句“幽人只采黄精去,不见春山鹿养茸”,全从画面生发,却在毫不着意间捕捉住理性的光点。黄精,“一名鹿竹,华山为多”(《本草》),黄精久服可轻身延年。鹿茸,更是名贵的药材。根据鹿的生长特点,可知梅花鹿每年到四月左右,旧角就脱落下来,随后又长出新角。新长出的角质地松脆,还没有骨化,外面蒙着一层棕黄色的天鹅绒状的皮,这时候的鹿角就叫做鹿茸。此时不割取,任其继续生长,到八月里就已骨化成鹿角了。从观赏角度看,鹿以有角为美,艾宣自然以有角的梅花鹿入画,诗人正从这一点着力,全由推想构思出这奇趣横生的诗句:隐居太华山的幽人目中只有漫山遍野的黄精,最终仅采黄精而归,竟忽视了比黄精更可贵的鹿茸,因而生活在苍翠的太华山中的鹿,头上都顶着硕大美丽的角,这是幽人“不见春山鹿养茸”的结果。这对鹿来说,也许是幸运的,而对采药的幽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遗憾。这就像佛经所说的“如入宝山,空手而回”,也与宋人卖不龟手之药、郑人买椟还珠何其相似。在日常生活里,世间百事白云苍狗,纷繁复杂,人们亦常常抓不住实质性的东西,造成“只采黄精去”的遗憾。从这一点说,苏轼是在题画,但又跳出狭窄的画面,笔端显露出理性世界的智慧之光,揭示了一个易为人忽视的真理。
东坡这首题画诗,人们读来只觉诗画珠联璧合,味外之旨尤隽永遥深。清代纪昀对这首诗曾有极为精到的评骘:“跳出题外烘染,用笔灵妙,画意于言外见之”,可谓深得此诗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