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汉]《乐府》原文与赏析

[汉]《乐府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叔嫂不相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这首诗对“君子”的品德修养,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一是“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首先讲防患于未然,不致被人误解猜疑。作者先用比喻,说行走于瓜田里,不要去弯腰拔鞋,以免外人以为是去摘瓜;在李树下面不要去扶正帽,以免外人以为伸手去摘李子。接着说小叔子不去和自己的嫂嫂相互亲手传递物品;作为长辈不与异性的晚辈并肩坐立,这就能防止人家误以为乱伦、乱序。如果没有这些行为动作,那也便防止了误会。

再讲要谦虚谨慎,虽有功劳和一般人仍然平等相待。“劳谦”,指做了好事,或立了大功,仍不居功自傲,还是非常谦逊。因做了好事或立了大功掌握了权柄,和同事或下属还要和光同尘,没有任何特殊的表现。诗人以周公为例加以说明。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代武王子成王当政。周公摄政期间,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他“下白屋”,白屋指普通人家,他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吐哺不及餐”,常在吃饭时有客人来访,他赶快把放到嘴里的饭菜吐出来,去接待来访者。“一沐三握发”,周公洗头时,有人来访,就随即挽起头发去接待。这样,往往洗一次头,要多次挽发。从他下白屋、吐哺、握发,可见周公的谦逊,唯其如此之谦,也才能和其他人“和光”,也才使周公旦完成了辅佐武王的大业。

就诗整体而言,防嫌和周公之间似有矛盾。周公摄政,当时就有“将不利于成王”的流言,成王也误解了周公,一次竟弄得无法在京城站脚,逃往楚国。但周公胸怀坦荡,持之以恒,不仅和成王能“和光”,而且被“后世称圣贤”。因而白居易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末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五首(其三)》)因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让历史来考验,让实践来证明。周公如果完全相信“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那便不能成就辅佐成王的大业。

这首诗可以给我们这几方面的启示:“一是将两部分孤立开来看,“君子防未然”和“劳谦”、“和光”都能使人谨慎、谦逊;二是将两部分合起来看,就是不要怕处于嫌疑间,只要心地光明、行为正当,总会弄清真相,不致永远蒙冤遭屈的;三是即便没有无私心恶念,还是要考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以免走弯路,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