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经·大雅》
顒顒印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以上两段摘自《诗经》中《大雅·卷阿》的第六、七两章。
这两章写周成王崇德修行,为天下法,才能使贤臣荟萃,国家人才济济,并得到贤臣的爱戴辅佐,使国家匡正而无所失。正如《诗经·大雅·烝民》中所抒写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说上天生下来许多百姓,各人有应做的事体和应守的准则。百姓的秉性和德行,没有不喜欢这向善有德的人。
古人是相信天道的。在上古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切现象认识不足,不可能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人们的自我反省力也很弱。因此,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常用外力约束,采取外在的标准。外在的标准就在于敬天、信天、法天和知天命。以后在历史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主体力量认识的加强,自我反省力的增强,于是道德标准从外在的转为内在的。强调了人性、明德、致良知等。在《易经》中所讲的是天理,《周易》在《说卦》中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在《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书经》、《诗经》中则讲天命。孟子在《告子》篇中则集中地论辩了有关人性的问题。孟子主张性善是为他提倡仁义推行王道,从人性上打下理论基础。总之,从《卷阿》第六、七章所引发出来的以上古代哲理思想的变迁,也是人事代谢,古往今来,在哲理发展上所看到的一条粗略的轨迹吧。
节选的原诗第六章部分颂“为纲”。前三句美成王之德。成王神情肃敬,气宇轩然,其德如圭璋般圣洁可贵,其善声美誉流播海内。后二句美成王的盛德可成为四方的纲纪。这“为则”、“为纲”正是颂美成王德之外著。
选的原诗第七章部分颂美贤臣之盛。凤凰是一种吉祥之鸟。此鸟品性高洁,它“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它可以说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相传自凤凰鸣于岐山,而周方始日盛。成王盛世,这座山陵梧桐繁茂,隆盛无比。诗人触景生情,以“凤凰”喻贤臣恰到好处。“吉士”与“瑞羽”互相辉映,“吉人”与“瑞物”双美并咏,可谓景美、意美。七章颂贤臣忠君。凤凰展翅飞翔,其羽发出“翙翙”之声,纷纷集于所止之处。诗以此喻成王之“吉士”济济一堂。这些贤臣为王驱使,奉职尽力,无不爱戴天子。
从节选的两章看,只有有德的君主才能招集天才贤才,有才干的贤人也必然能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地方。自古明君和贤臣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因为明君才会近忠良而远奸佞,昏君便友小人而疏君子;贤臣才去为明君服务,对昏君便远避。诗以成王与贤臣鱼水相得的具体情况,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颇能使人感悟德与才、君与臣的种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