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举师不克与二三同志怏怏不平赋此·[明]张家玉》原文

 

[明]张家玉

 

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将壮志竟蹉跎?

丈夫不作寻常死,纵死常山舌不磨。

 

张家玉,东莞人,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崇祯十六年中进士,为庶吉士。清军南下,他先后在赣、粤等地举兵抵抗。南明永历元年即清顺治四年,满清贵族向广西推进,朱由榔临时国都桂林告急。张家玉在东莞(今广东省宝安县)起兵,与陈子壮部相互配合,猛烈攻战,牵制清军西进,并收复粤东博罗城等地,声势浩大,震动全国。六月,率兵进取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县),中伏兵败绩。在包围圈中,他率部顽抗,拒不投降,最后沉江自杀。他写的豪迈沉雄,慷慨悲壮,显示崇高的民族气概。

此诗写于起兵抗清的初期,屡战不利,跟战友陈子壮等倡和之作,抒发精忠报国的情怀。

首句,“落落南冠且笑歌”,由于满清贵族已进至南海之滨,抗清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所以诗人用假设语气瞻念前景,说今日起兵,如果将来失败成为清军俘虏的话,我一定毫不介意,会落落大方地边谈笑边唱歌,从容镇静,潇逸洒脱。刚刚举兵即作此不祥语,读者难以接受,作者却故意为之,这是有艺术辩证法在的,它正表明这批爱国志士,受命于危难之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伟大的胸怀。“南冠”即“被虏的囚徒”,用《左传》典故。第二句,“肯将壮志竟蹉跎”,即使在敌人的牢狱中,岂能将雄心壮志消磨掉?这是战友间的激励之词,因为一般人坐牢不久,会禁受不了折磨,放弃自己的信念,诗人却认为,囚禁身体,但囚禁不住思想,我们在牢中也会为实现爱国壮志而奋斗不止。第三句,“丈夫不作寻常死”,诗人认为有抱负、有才干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抗争,他们珍惜生命,即便去死也会死得轰轰烈烈,像暴风雨一样打击敌人,像雷一样发出震天动地的声音,像太阳一样让战友感到温暖。诗人与陈子壮等共勉,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战斗到底;若是为国捐躯,当挺身而出,毫不迟疑,做一个比泰山还重的血性汉子。末句,“纵死常山舌不磨”,鼓励战友:我们即使真的为祖国献身,一定要像唐代民族英雄颜杲卿那样,坚毅壮烈,光照环宇。这里用《归唐书》典故,十分熨贴。安禄山造反时,颜杲卿为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太守,他应颜正卿之约,联合起兵袭击叛军后路,并设计逮杀几名叛将,以功升卫尉兼御史中丞。未久,安禄山派史思明急攻常山,城破被俘,被押至安禄山处,他昂首挺胸,大骂叛贼。安恼羞成怒,命部属将他的舌头钩断。他仍然不屈,用口血喷向敌人,终被支解,壮烈殉国。颜杲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为千秋楷模。诗人表示今日抗清,大家应以他为典式,跟敌人战斗到底,至死方休,表现出耿耿丹心,铮铮铁骨。诗人将生和死对立统一起来,死只是肉体的消亡,却并非精神的结束;即使生命结束,也应让思想信念大放光芒。颜杲卿虽然死了,他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间。可以想见,诗人此言在那风雨如磐、祖国危难、抗清艰险岁月中,对无数仁人志士将会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颜杲卿的追念与赞叹,表达自己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鼓励战友具备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节和坚强意志。它的哲理性主要表现在爱国志士应当是思想先行者。常人会因被囚而痛苦失望,志士却无愧祖国而笑谈歌唱;常人在狱中豪情壮志会消磨殆尽,志士则战斗不已;常人会老死户牖之下,志士则死得让敌人胆颤心惊;常人面对死亡会色如槁灰,志士则视死如归,而且像颜杲卿一样,舌战凶顽,血喷逆贼。因此这是一首气吞山河,蕴含哲理,光耀日月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