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是千古名篇,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则又是千古名句。
这首词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地流传至今,最为主要的是因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了人心,读罢若闻洪钟巨响,似见伟像屹立,对岳飞这位南宋的民族英雄产生由衷的敬仰。全词表现了岳飞一生躬蹈矢石,志切报国的情怀。他驰骋沙场,挥戈跃马,抗金救宋,立下了不朽功勋,但却不因此而自傲,反觉得没有作出多少贡献,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认为已至而立之年,要谈什么建功与立业就显得如尘土般地微不足道,虽然历尽了漫长的战争路程,头顶着密布的征云,并披星戴月,在干戈相击中厮杀,不过“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题记》),取得最终的胜利,任务还十分艰巨。这是岳将军对过往之事的回顾,也是他瞻望前程的信念。因此,作者将忠愤之言化成警世之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意即不能坐失光阴,应抓紧时机去收复中原,表达了渴望早日为国家雪耻的抱负与理想。从字面讲是: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让时间过去,否则头发白了,人也老了,那就不中用了。这样,就会落得“空悲切”的结局。本来这句话既是岳飞的自勉,又是对抗金的广大将士的鼓励,但由于它包含有珍惜时光的哲理意义,所以今天亦用之于激励青年人莫要轻抛韶华,而要趁着青春年少奋发进取。唐代诗人高蟾在《春》这首诗中就提到“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指人生短暂,务必要珍惜“少年时”。待到头发花白,即使得到春风的吹拂,也不可能再变成黑发,这也就是“少壮须努力”,以免“老大伤悲”的道理。
岳飞正是有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节操情志,所以才勃发出及早光复神州的意愿,气可凌云,声可裂石。风萧萧,雨纷纷,想起了国难当头,山河易主,他不禁怒发冲冠!在高楼上,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景象,脑海里浮现出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状,一股重整金瓯的烈焰立时从胸中升腾起来,仰望茫茫苍天,长啸一声。岳飞愁思万端,他最担心的是功业未就而头已先白,所以发抒出尘土之慨。为此,这位中兴宋室的名将,一直以京城遭劫,徽、钦二帝被掳,看作是臣民的奇耻大辱,心中难能平复这深仇巨痛。他反向自己:什么时候去报仇雪恨?一连串的“壮怀激烈”之词如涌泉喷发——驾着战车,挥兵猛进,杀向贺兰山,直捣黄龙府,饿了去吃匈奴的肉,渴了去饮匈奴的血,笑谈横扫敌寇的神威,畅说奏凯班师的荣耀,重绘江山一统的雄图。一腔忠义,感人至深,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评:“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本来岳飞完全可以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全歼金兵,诣阙献功,可是当他率领岳家军破敌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失地时,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致使宋室自毁长城。岳飞在《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中写有“白首为功名”的诗句,表明他为国抗金,建功立业,不惜“白了少年头”,以示决心之大。然而他未及头白,就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的英名不朽,他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焕发着哲理光芒的诗句,永远铬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