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唐]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的文字极为简明,可是含义却至为丰富,而且理解上还有分歧。由于它言简语畅,一般唐诗选本都将其收录,因而流布极广,可谓家喻户晓。解析这首诗的人,无不肯定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抒情诗。

为了很好地理解,先将相关的问题介绍一下。乐游原,系创建于汉宣帝时的一处庙苑,一名乐游苑、乐游园,在长安城南,汉代帝王陵墓多在此。因地势轩敞,故又称乐游原,因而李诗中称“古原”。这儿是唐代登临胜地。每逢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仕女多登临游赏。这里也是李商隐常游之地。李商隐这次来游,是出于“意不适”,心情不好。时值傍晚,也就不管是当游不当游的时间,还是“驱车登古原”了。游古原,看了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对他原来“不适”的“意”,起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关键的对下两句的理解。

一种理解,一见夕阳残照,触动身世之感,更觉“不适”。何焯云:“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义门读书记》)

一种理解,见了夕阳残照,联系自己身世,想到唐朝社稷,更为“不适”。纪昀云:“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还有一种理解,认为见了夕阳灿烂辉煌之景,消除了“不适”的情绪。周汝昌先生说:“‘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见《唐诗鉴赏辞典》和《诗词赏会》)

我们认为前两种说法较妥适。诗人前往乐游原时的心理场是“不适”。这“不适”,不管源于个人生活,还是政治生活。前往乐游原确是为了想消除这不适的,见了山山镀金光,树树尽落晖,感到“夕阳无限好”,确也振奋了一下。可是去时就已届“向晚”,霞光渐淡,暮霭渐起,不由又堕入“只是近黄昏”的喟叹中了。处于晚唐之季的敏感的诗人,对乐游原往往和唐祚将沦,无汉宣中兴联系起来。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最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都以唐的衰和汉的盛作比较。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充满了“迟暮之伤,沉沦之痛”(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李商隐还有一绝:“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秋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也是讲夕阳西沉,无法挽回。

这首绝句为人激赏,其实还在于更有深意。管世铭说:“李义山《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五绝中所未有。”(《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消息甚大”用现代语讲就是信息量大。因为它表现了一种规律,日月循环,时光流逝,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李商隐《谒山》)“羲和骋六辔,昼夕不曾闲。”(李贺《相劝酒》)“岁暮景迈超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傅玄《九曲歌》)“夕阳无限好”,“满目青山夕照明”,因而“人间重晚晴,”珍惜它,而不因它的将失而懊恼。就如朱自清所说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诗含哲理性,自然促人思考的渠道就多了,联想的空间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