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谢咨议咏铜雀台·[南朝]谢 朓》原文与赏析

[南朝]谢 朓

繐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树,讵闻鼓吹声。

芳襟染泪迹,婵娟空复情。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本诗是谢朓与僚友登铜雀台,怀古伤今之作。

“铜雀台”位于古都名邑邺城,邺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与三台村以东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定都于此。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冬,作铜爵台。”相传曹氏父子常于此饮酒赋诗。魏文帝曹丕、陈王曹植都有《登台赋》传世。当谢朓赏玩此胜迹时,距曹氏父子已二百余年。他睹物怀人,遥想当年盛景,感慨无穷,追慕魏武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和雄才大略,倍增思念。所以诗歌一开头便流露出十分浓郁的怀古之情:“繐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繐”通“蕙”,香草之名。古代常以“蕙”喻人的美质。如江淹的“明月入绮窗,仿佛想蕙质”(《杂体诗·潘黄门岳述哀》)。“繐帷”称帷幕的芳美,意在褒美其人。窗帷飘拂着天井的栏干,桌上摆着酒杯,这很容易使人亲切地联想起当年魏王父子于此“对酒当歌”的生平盛况。“若平生”的“若”字,用在这里,显得格外情真意切,好像他们还活着,一切历历如见。“郁郁西陵树,讵闻鼓吹声”。“郁郁”形容树的繁盛茂密。苍郁茂盛的西陵古树,你曾听到当年魏王饮酒作乐的鼓吹声。“讵”,疑问词,用在这里训为“曾”。作者沉浸于深深的怀古情思中,寻觅着古迹,寄情于“西陵树”这一历史的见证人。于是,古树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一位多情的美人。“芳襟染泪迹,婵娟空复情。”荒台野露沾湿的树身,似乎是美人身上那沾满了伤心泪痕的芳襟。美丽的人儿啊,徒然有那满腔的相思之情。物故人非,过去的一切不再返回。真乃“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魏王当年饮酒坐过的桌椅玉座,都感到人去楼空的寂寞,何况是多情善感而轻减了小腰围的人儿呢。“妾”是喻树,又似自喻。

这首诗,睹物思人,触目伤怀,怀古之情中透露了作者对魏王曹操统一天下的功业和雄才大略的倾慕,对历史的怀念中隐藏现实的感伤。谢朓生活的宋齐时代,正是南北分裂、主弱政乱的局面。诗人自己后来也因宫室内閧、无辜受牵连而丧生。这首诗中正流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深的忧患情绪。后人李贺也有《铜雀台》:“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似。”李贺也是生活在唐朝衰亡的时代,所以与谢朓的这首诗同一怀抱、同一基调。不过谢朓的“忧”写得较为委婉曲折。他采用了以物喻人、寄情于景的手法,显得章奇句秀,构思奇巧而语言自然。陈绎所评的“藏险怪于意外,发自然于句中”(《诗谱》),可谓一语道中。

沈德潜评谢朓的诗“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本诗的借树托人,以树衬人,于思念与感伤之外,又令人悟到人生的短暂、历史的无情。当年的西陵古树仍郁郁葱葱地屹立着,而称雄一时的魏武却已消逝无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巨人面前,一切封建帝王都显得多么渺小啊。所以沈德潜很感叹地批评这首诗:“笑魏武也,而托之于树,何等含蕴。可悟立言之妙。”可谓参透了本诗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