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烈女操》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孟郊《烈女操》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列女操》,在乐府旧题中原为《列女引》。属《琴曲》。本篇是孟郊改动了题目而写的乐府诗。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寓托了诗人不随流俗, 贞洁自重的情操。诗的开头因物感兴,用梧桐、鸳鸯为兴象,引起人们美的联想。早在《诗经》里,梧桐和鸳鸯就成为美的事物的象征。《诗·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诗·小雅·鸳鸯》。以其雄雌偶居不离,比喻夫妇爱情的坚贞:“鸳鸯于飞,华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更以梧桐枝叶交相复盖,鸳鸯双双日夕和鸣来寄托男女青年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孟郊用这样意蕴丰富、优美的水禽起兴, 有深沉的寄托。三、四句转入写贞妇对丈夫的爱情,亦和梧桐、鸳鸯一样,坚贞不二,五、六句,也是最后两句,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女子的心志,下语崭绝,不可移易。

这首诗虽短,理解却很不容易。仅看它的表层含意,往往让人以为是宣扬封建的贞妇殉夫思想的。近四十年间,就曾有人指责此诗是孟郊腐朽观点的反映,也有人说是用艺术的词句包含着可怕的思想。游国恩先生则指出此诗的比兴寄托,认为是借女子以抒作者之情的诗(见游国恩《楚国论文集》),确是中的之论。

在我国诗歌创作中, 自从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方法出现以后,历代的诗人很少有不继承这个传统的。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孟郊,是善于吸收前代诗人优点,来熔铸自己风格的。读孟郊的诗,可以看到孟郊在他自己的诗作中常常提到屈原,表示出对屈原的怀念和尊崇。如《下第东南行》:“越风东南情,楚日潇湘明: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把自己的落第与屈原的被逐联系在一起。又如《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岂知鹈鳩鸣,瑶草不得春。……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诗句直接用了屈原《离骚》“恐鹈鳩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诗意和兴寄手法。《湘絃怨》里云:“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谋。”孟郊的这些诗句,足以说明屈原对他创作的影响那么孟郊学习运用托物寄情的比兴手法,也是极自然的。

孟郊一生才高气清,为人耿直,不肯趋附权贵。他“行古道,处今世”,与世俗相违,受尽冷落,颇不得志。年近五十,方中进士,且仅得一县尉职,寻又被迫辞去,其志之不得伸的愤懑可得而知。尽管如此,他仍然希望能为明主所用,以施展抱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正常心理。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简言之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顺达时,他们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社会,尽到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一旦官运不亨通,受到挫折,又愤世嫉俗,保持高洁,独善其身。孟郊即是如此。这首就是孟郊以女子自比,表白自己心志的兴寄之作。

谢希逸在《琴论》里指出:“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知其操也。引者,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谢希逸还指出:“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九引之中有《列女引》,十二操中却无《列女操》。《琴集》载,“楚樊姬作《列女引》。”综上所引,可知乐府古题中原只有《列女引》,为楚樊姬所作,而没有《列女操》。列,通烈,列女即烈女之意。 《列女引》是歌颂贞烈之女能进德修业,加强品德修养的。孟郊用此题当然不易抒写情怀,于是改“引”为“操”,以示己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节操。虽说不如元白那样无复依傍,创制新题,亦是当时诗坛影响所至。

这首六句五言的小诗,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全诗以列女自比,寄寓虽不用于时,也不随世俗而改变冰清玉洁的操守。诗的开头两句也是比兴,用意象梧桐、鸳鸯起头。对于渲染诗的氛围,引起人们联想都有一定作用。最后的结尾仍为比兴。诗人用井中水的不起波澜来比喻贞妇的忠于爱情,不为任何物欲所动,又寓托了孟郊不为名利而丧失操守的高风亮节。这六句诗里,比兴中更有比兴,环环相套运用比兴的艺术技巧,使极少的文字,涵容深刻的思想内容,令人回味咀嚼不已。本传云“孟郊诗思苦奇涩,有理致。”此诗亦可见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