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续丽人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苏轼《续丽人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苏轼

李仲谋家有周昉画背面欠伸内人,极精。戏作此诗。深宫无人春日长,沉香亭北百花香。美人睡起薄梳洗,燕歌莺啼空断肠。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心醉归来茅屋低,方信人间有西子。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

此诗属新乐府。

从小序上我们知道此诗的创作动机是这样引起的:作者在友人李仲谋家看到了唐代名画家周昉的一幅画,上面画着一个宫女背面而立,正在打哈欠伸懒腰,画得极为精致,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于是写了这首诗。

题画诗,按照常理应以原画的内容和意境为准来进行描述与阐发。但是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迥然不同,而是驰骋想象,另立新意。特别是他把周昉的画和杜甫的《丽人行》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作品,出人意外地牵合在一起,随兴之所至加以发挥,这种构思新颖奇特,有些类似现代荒诞戏剧的写法。这种写法出现在九百多年前的诗歌中,不能不使我们对作者的创新精神表示叹服。

诗人想象画上的宫女就是杜甫《丽人行》中的丽人之一,由此进一步展开想象与联想,虚构了一些情节,还把杜甫也拉进去算作诗中的一个人物,想象可谓丰富奇特。因承《丽人行》之后,内容上又有一定“联系”,故而命名为《续丽人行》;又因并非原画之意,所以特说明是“戏作”。

本诗可分为画面描写、想象发挥与寓意三个部分,其中最能体现构思新奇特点的是第二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是诗人通过想象对画面的描写。 “深宫无人春日长,沉香亭北百花香。美人睡起薄梳洗 燕歌莺啼空断肠。”这四句写出了特定的时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特定的地点一一深宫,沉香亭,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李白为之题诗的地方,地点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定的人物—刚刚睡起、薄施粉黛的美人,面对着燕歌莺啼的明媚春光,她这个被“囚”于深宫的妙龄女子能不为伤春而徒然断肠吗?以上四句诗,字数不多,内容多么丰富。

“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 “欲”,想要,这里表示目的。 “风靡”,倾倒。这几句主要是说明画师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为了画出无穷意蕴来。这样可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如果这位美人回过头来嫣然一笑,定然倾国倾城,美丽非凡。阳城和下蔡都是楚国的地方。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一个女子很美: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其美丽程度可想而知,诗中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补充和阐发原画的意境,突出这位宫女的美丽。

第九至十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甫在长安水边见到这位美人,也为之倾倒。诗中巧妙地借用了杜甫《丽人行》中的一些句意,从而把周昉的画和杜甫的诗挂起钩来。《丽人行》中有这样的句子: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腰带)稳称身。”所以苏轼就引申开来,加以发挥。他写道: “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心醉归来茅屋低,方信人间有西子。”杜陵在长安东南,杜甫在这里住过,过着贫困的生活,故诗中称其为“杜陵饥客”,说他眼中常露出寒光,骑着驽弱的驴子,戴着破帽,跟在富贵者的金鞍骏马之后,也来到长安水边游春,只是隔着花丛临着水边偶而能看到这位美人一眼,而且还仅仅是在背后看见腰肢,就这样,杜甫也为之心醉神迷,回到低矮的茅屋后,才相信人间真有西施这样的美女。当然,这位美人就是《丽人行》中写的“背后何所见”那一位了。你看,正派的诗人杜甫也对画中这位美人心醉起来,此女岂不格外美哉!应当说明,杜甫写《丽人行》意在讽刺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并无对所写美人心醉之意。《续丽人行》因是“戏作”,所以多有戏谑之意,并不符杜甫原意。——至此,诗人对周昉的画的想象与发挥已经完成。

最后一部分是篇末两句,这是本诗的寓意所在。 “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孟光是东汉女子,貌丑,有德才,给丈夫梁鸿送饭时总是将盛食物的托盘举到与眉齐的地方,表示尊敬,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这里是有意将孟光与画中美女对比,说明宫女生活条件虽好,但精神空虚苦闷,哪里比得上普通人家的女子与丈夫感情和好,生活幸福呢?这里有对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生活的批判,也有对宫女的同情。

前边极力写画中宫女之美,生活环境之好,还不惜把杜甫拉来作陪衬,就是为了给最后这个对比张本。如果说前边情节近于荒诞、语涉诙谐的话,那么最后笔锋一转,则在对比中突出了正面寓意;所以应该说,除了构思新奇之外,寓庄于谐是本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