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望归吟》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好问《望归吟》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金]元好问

塞云一抹平如截,塞草离离卧榆叶。长城窟深战骨寒,万古牛羊饮冤血。少年锦带佩吴钩,独骑匹马觅封侯。去时只道从军乐,不道关山空白头。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寒衣昨夜洛阳来,肠断空闺捣秋月。年年岁岁望还家,此日归期转未涯。谁与南州问消息,几时重拜李轻车?

这是一首反映金国军政腐败、将帅无能的新乐府诗。诗人借助边疆战士有功不赏、饥冻思归的典型事件,反映了这一深刻的政治内容。

金朝进入中原后,不及百年,北边斡难河上的蒙古族崛起,从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起,蒙古军便不断南侵。长期过着寄生生活,偷安享乐的金国贵族,到宣宗时已走上了腐败的道路。军纪废驰,士气低落,挡不住蒙古军的入侵,长城一带防线,很快崩溃。诗人这首诗,就是反映的边防军即将崩溃的情况。这首诗四句一段,诗一开始,

就将塞上的荒凉景象,摆在了读者面前,为金国的军政腐败做了铺垫。塞上人烟稀少,四望空旷无垠,映入眼帘的只有远方淡淡的云影,而且还少得可怜。就象画家涂抹在画布上的一缕淡彩,孤零零地贴在大地的尽头,被地面截割成一条直线。此外,便什么也没有了。“平如截”三字写得好,只有云影与地面相连接时,才会有这种景象,如有房舍树木隔着,便显得凹凸不平了。三个字写尽了塞外的荒凉。以上是远景,以下转入近景。就如电影一样,突然来了个特写镜头。满目衰草,不见人踪,只有落地的片片榆叶,覆盖在它上面,使本来已够荒凉的场面,更显得萧瑟凄凉。 “榆叶”二字非常贴切,塞外苦寒,别的树木不易生长,只有榆树有少量存在,不是亲到塞上的人,不会有这么细致的体会。这荒凉苦寒的地方,就是历来中外战争的边界线,有多少战士的鲜血,抛洒在长城窟边?“长城窟”在长城下,中有流泉,可以饮马。王翰《饮马长城窟行》:“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边多白骨。”写的就是这种情况。但他只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没有写出战争的性质。诗人这里补上了一句“万古牛羊饮冤血”,意义就深了一层。战士为什么含冤?不外两点,一是侵略战争,他们流的血是为了统治阶级,自然是冤血;二是虽属保卫战争,但将帅无能,或举措失当,战士流的血也属冤血。在金与蒙古的战争中,金国的战士,当属于后者,这就为结尾“几时重拜李轻车”做了伏笔。

第二段写军队的情况,金国的战士,少年气盛,热情很高,愿意为国立功,以取得封侯之赏。他们腰系锦带,手执吴钩,单枪匹马来到边关,以报国为胸怀, 以从军为乐事。但万万没有想到,将军腐败,贪功冒赏,使战士们的功勋,遭到埋没。就象李颀的《塞下曲》一样:“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这就把金国军队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出来。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打败仗?军中的战士,怎么会不受苦楚?王粲有《从军乐》诗: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这里暗示将领非贤。 “吴钩”刀名,似剑而曲,吴王阖闾曾铸二钩,甚锋利,后遂用为精良武器之名。

第三段写战士的痛苦。北风吹起尘沙,夹杂着飞雪,满地乱滚,割面如刀,战士们的弓弦,冻得劈啪作响,似要折断一样,真乃寒冷难熬。但为了保卫边疆,还是忍受了下来。然而将帅却不关心战士的痛苦,战士们的妻子,含辛茹苦在秋天就做成的棉衣,到天寒地冻还不能寄来。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打仗?这段写战士痛苦,却不直说,而是从战士体恤家人写起,这就使痛苦更进了一层。

第四段写由此产生的愤慨心情。年年盼望回家,日日盼望回家,然而归家却没有日期。于是他们就想到了良将,沉痛地喊出:谁替我们去问朝廷,几时重用李轻车?打败敌人,我们就可回家了。“李轻车”汉李广的从弟李蔡,元朔五年任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军功卓著,封安乐侯。鲍照诗:“始从张校尉,后逐李轻车。”这里借指良将,既有对军旅生活的厌恶,也有对守将无能的谴责。在文字上,对起段的“饮冤血”也做回应,使结构紧密。

这首诗对军政腐败、将帅无能,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但从字面上却不露痕迹。只从“饮冤血”中显出战士的含冤;从“空白头”中显出战功的埋没;又从寒衣晚到中揭示战士生活的痛苦;从归期无涯中揭示军中良将的缺乏。虽不著色, 自然军政腐败、将帅无能的情况,就历历在目。 《沧浪诗话》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诗实足以当之。

在情景的处理上,也引人瞩目。起段写边境的荒凉,战骨的凄惨,和二段写风雪的弥漫,军事的艰苦,都为下面感情的悲愤凄怆做了铺垫。二段写战士有功不赏,三段写生活无人关心,正好与上面景色作了对照,而且色彩十分协调。又起段写景属静画面,结合的生活——有功不赏,是概括的;三段写景,属动画面,结合的生活——无人关心,是具体的,因而产生的感情也不一样,前者由人事不平而生愤慨;后者由生活无告而感悲凉。和两段的景色也步调一致。总之,因景生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在用韵上,也有特点,诗人采取了四句一换韵的形式,而且平仄相兼,抑扬互用。句子也多用律句,读起来就和连续的七言绝句一样,铿锵悦耳,音韵悠长。和诗人的其他七言古风,沉郁顿挫,大气磅礴者,大不相同,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另一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