迺贤《塞上五曲》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迺贤
一
秋高沙碛地椒稀,貂帽狐裘晚出围。射得白狼悬马上,吹笳夜半月中归。
二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三
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四
马乳新挏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蹋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
五
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鸟,一双飞近马边鸣。
《塞上曲》出自汉乐府横吹曲《出塞》,《入塞》一类,内容多描写边塞故事。而迺贤的这组《塞上曲》仅取其形式,并不写战争,只以塞外为背景,描写了塞外的山川风光、风土人情,从内容上突破了古乐府旧题。
迺贤,堪称元代一大家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他第二次入京后,曾作过一次由京师出发,出居庸关、涉上都河、赴上京城的漫长旅行。这些地方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正蓝旗一带。他在这次长达一年之久的旅行中,写了不少描绘塞上风光、记述边民习俗的诗歌,《塞上五曲》即为此时而作。
第一首,是描写人们的夜猎。前两句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装束、狩猎方法。 “秋高沙碛地椒稀”,写出了大漠深秋的季节特征和出猎的环境。 “貂帽狐裘晚出围”则形象地描写出塞外猎人秋夜围猎的装束,亦暗示了塞外时节已是冬季来临。诗的后两句则描写围猎者的凯旋。“悬” “吹”二字既生动地表现了胜利者得意而归的情景,也暗示了围猎出击的顺利、成功。月中归”妙应第二句的“晚出围”,从时间变换上说明了出猎的迅速、从容。全诗二十八字,虽无一字描述如何围猎,但我们已从获胜归来的出猎者的举止上看到了围猎过程。特别是“吹笳”二字即抓住猎人夜归时的细节刻划出塞外猎人的典型情态,又在全诗中起了调度作用,使得诗歌基调因之而活跃、明快起来,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更鲜明了。因此可以称这首诗为《塞上围猎夜归图》。
第二首,诗人采取全景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了行途中的骆驼车队。前两句写出了冰天雪地之中,一队行途中的骆驼车队在冰河上艰难行走的活动情状。 “毡车”指双轮毡棚车,在内蒙草原上又称“勒勒车”。“滦河”这里指元时上都河。后二句,诗人则通过对一个“当辕”(赶车)老妇靠岸停车敲冰取水饮驼的连续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一位不畏严寒、神情自若、习惯于恶劣气候中生存的老妇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老妪冰河饮驼图》,表达了诗人对塞上牧民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敬佩之情。
组曲第三首,则是一幅精美的《塞上少女簪花图》。这首诗为五首中最为活泼、轻松的一首。它通过描述一个少女出帐折花、簪花的连续动作,使其爽快活泼、纯真爱美的形象跃然纸上。 “双鬟”是古时女孩子的一种发式, “玉娟娟”是形容女子的美丽、窈窕, “长十八”是牵牛花的别名。诗人“塞上曲”非常注意突出地方色彩,这首诗更是如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独为中原女儿所具。而边塞少女爱美是那么率真、豪爽,毫无娇柔造作之情态。 “自卷” “出帐”“忽见” “折来” “簪在”一连串动词运用,真真使人领略了诗人对边塞少女性格由衷喜爱的感情。
第四首诗,为组曲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首。它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容纳了多彩多姿的塞外牧民生活情趣。是一幅风格粗犷、奔放的《塞上风情画》。诗的前两句,是从“饮食”角度描写牧民的生活习俗。 “挏(dohg)” 是搅拌的意思,指制作马奶酒的一种动作。“马乳新挏玉满瓶”是形容新酿制的马奶酒清白酥腻如玉,令人望之生涎。“沙羊”即黄羊,是指割吃刚烤熟的沙羊黄鼠肉,还带着腥羶气味。这里暗写了牧民们围坐火堆而食的热烈气氛。诗的后二句得到充分展现。 “蹋歌”即边跳边唱,指少数民族特有的舞步。“营盘”是牧民的宿营地,“海青”指元代一种琵琶曲,称“海青拏天鹅”。这后两句诗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节奏欢快、气氛热烈、牧民纵饮、放歌破愁的生活画面,那浓香如玉的马奶酒,那腥羶扑鼻的黄羊肉、那纵情歌舞的人们、那有着火一般热烈的激情都在“尽醉”二字之中了。到过塞外的人读了此诗会倍感亲切,仿佛重又陶醉在那豪情奔放的生活之中,而没有到过塞外的人,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与之同乐之感。因为那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的生活节奏实在令人神往。
组曲最后一首,可谓《乌桓晴雨图》。“乌桓城”即桓州城,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距上都故址不远。诗的前两句,只取一景描绘边城晴雨之后,充满诗情画意的塞上风光。特别是第二句,诗人通过视觉感受,把边塞特有的野生花草在雨露滋润之后的勃勃生机,用一个“漫”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紫菊、金莲(旱地莲)都是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能生存于塞外大漠之中。“漫地生”既写出了它们遍地生长的特点,同时又生动地描写出它们在大雨洗礼之后更加无拘无束、盎然怒放。诗人由此精巧地创造了一幅“乌桓城下雨初晴”的风物小品。然而,就在诗人陶醉于天清景丽之中的时候,马前飞过一对白翎。这总是成双结对地飞行栖止的白翎鸟,因为从不离散而被塞北草原的人们誉为多情鸟,它们那婉转动人的啼鸣,深深牵动了诗人心中的情思。本是写景,触景生情,诗为情发,借景抒情。诗人油然而生的亲情思念都饱含于对多情的白翎“最爱”之中了。尽管他乡山更青,水更美,景色更迷人,但此时此刻诗人心中最为深爱着的还是他的亲人,他的家园,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饱览祖国大江南北的游子的真实情感的写照。言尽意未了,景美而情更浓便是这首小诗的突出特点。
古人写诗,尤其注意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即注意诗歌对人的美感效应。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诗情画意,把主观感受诉诸于客观具象,使人从中获取升华、提炼了的美,从而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鸣,迺贤的这组《塞上五曲》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旨意,不失为歌咏边塞风土人情的精酿佳作。他那清新流丽、畅达明快的民族语言形式,更是很好地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使之传达出的浓烈的塞外生活气息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