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南将军庙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王士祯《南将军庙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清]王士祯

范阳战鼓如轰雷,东都已破潼关开。山东大半为贼守,常山平原安在哉?睢阳独遏江淮势,义激诸军动天地。时危战苦阵云深,裂眦不见官军至。谁欤健者南将军,包胥一哭通风云。抽矢誓雠气慷慨,拔剑堕指忠轮囷。贺兰未灭将军死,呜呼南八真男子!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斓斑照青史。淮山峨峨淮水深,庙门遥对青枫林。行人下马拜秋色,一曲淋铃万古心。

《南将军庙行》为诗人的拟乐府体诗作。南将军为唐玄宗时的将领南霁云。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霁云随张巡、许远坚守雎阳。 张巡命霁云往临淮求救。临淮按兵不动。睢阳失守后,与张巡等同时遇害。后人在他乞师处建庙祀之。康熙三年,作者过其庙,作此诗,再现了南将军忠勇绝伦的英雄气概和慷慨激昂的顽强斗志,表现出作者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操。

作者立足南将军庙之前,触景生情,慷慨吟哦: “范阳战鼓如轰雷,东都已破潼关开”。开篇就以非凡的姿态拉开了历史的帷幕,从空间范围上大笔勾勒,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安禄山起兵进军的画面。以“范阳”起笔,直接点出安禄山进行分裂活动,竟造成祖国不得统一,人民不得安宁的动荡局面。“如轰雷”、“破”和“开”写出了叛军气焰嚣张,出兵迅猛。真是上下刀光剑影,一片杀气腾腾,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山东”两句进一步说明形势之危机: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都被叛军占领,常山太守颜杲卿壮烈牺牲,坚守平原的太守颜真卿已失败,叛军连陷洛阳、潼关,直逼长安,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文须蓄势,诗亦宜然。前四句极写形势之险,为的是突出睢阳保卫战的意义重大。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唐军坚守睢阳的情况 据史书载:安禄山遣将尹子奇进攻睢阳,张、许死守十个月,使战局发生转变,江淮得以保全。诗人说:张、许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忠诚正直的英雄气质足以鼓舞军心,激励士气。 “独遏江淮势”的一个“独”字,将张、许力挽狂澜,扭转战局的功劳给予充分肯定。他们的壮举给敌人以打击,给友军以鼓舞,也必将为后人铭诸肺腑。当时形势万分危急,战争打得异常艰苦,他们盼望援军早日到来,可是眼睛都瞪裂了还看不到援军的影子。诗人斟字酌句, “遏”、“裂”入木三分,生动传神,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如改为“挡”、”阻”、“开”、“分”则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在睢阳守军日夜盼望援军到来的时刻,南霁云这一英俊忠勇的将领登上了历史舞台。

诗篇至此犹如长风鼓浪,奔腾向前。作者变换手法,以一个放大了的特写镜头,笔酣墨饱,重现了南霁云求援的悲壮一幕。诗人先把南将军比成春秋时爱国士大夫申包胥。次写南将军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当年张巡派遣南霁云往临淮告急,向贺兰进明求教,贺兰嫉妒张、许的声威功绩大于自己,不肯出兵,盛宴款待作乐想把霁云留下。霁云慷慨地说: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拔刀断一指,以表心志。当他知晓贺兰终无出兵之意时,随即骑马而去,将要出城时,抽出箭猛射佛寺浮图(塔),“著其上砖半箭”,说: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一个意气激昂、忠义耿直、报效国家的南将军形象拔地而起,屹立在人们面前。性格如此鲜明,形象如此高大,场面如此惊天地、泣鬼神,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这难道不正是诗人敬佩英雄之情、歌颂英雄之意的自然流露吗?不正是主张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具体体现吗?尽管贺兰进明没有被灭掉,南将军却身先遇害。但他以自己的丹心鲜血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末尾四句是诗人怀着浓重的感情,抒发了瞻仰南将军庙时的感慨。诗人说:巍巍的高山,飞湍的江河都为死难的英雄致哀,来来往往的行人到此都要肃立庙前,缅怀英雄的功绩;我也献上一曲哀歌,以表达对南霁云大将军的深切悼念。此时,诗人完全置身于对历史的回顾之中,被英雄的精神所感染,而面对现实,想到象南霁云这样的千古人物已烟消云散,空无所有,只有将深沉的思念寄托在青山碧水之中。纵观历史,在人类社会这一广袤的历史舞台上,多少年来,曾经演过多少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戏剧。安禄山的反叛,是分裂祖国的行为,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进步意义,永远为人民所唾弃。此间激情浓厚,语气舒缓,由义愤填膺到冷静思索,这很显然是作者思想上的一个飞跃诗人的那种希望国家永远统一,繁荣昌盛,不再重演历史上分裂祖国的悲剧的心情,读者不是完全可以理解出来了吗?此诗以《淋铃》一曲作结,看似流露出一种悲哀的情调,但这决不是一个懦夫俗人的思潮的倾注,而是一个主张统一,反对分裂,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仁人的感情的升华。王士祯活动在清政权统一、巩固时期,政治条件不允许他走杜甫的大力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的道路。他的以记游、咏怀为主,模山范水,咏古吟物等正是他最常写的题材 然而咏古吟物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在这首诗中,借咏南霁云,抒发了他歌颂统一、反对分裂的情怀。真正收到了诗篇已尽,诗情未已的效果。

全诗巧妙地将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既再现了历史事件,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怀,由远及近,文势跌宕,情节逼真,情意真切。开头气势突兀,出人意料,给人一种喘不过气之感,指出安禄山叛军分裂祖国所造成的动荡不安的危急局面;中间激情昂扬,浓墨重彩,对英雄们在打击叛军,捍卫国家统一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壮举给以热情的讴歌;结尾语气舒缓,感情深沉,自然流露出对南将军誓死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切怀念,自始至终无不为鲜明的主题服务。读来感人至深,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