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关山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祇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
这是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依乐府旧题《关山月》而作的一首拟作。《关山月》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作。此诗是抒发征卒对月伤怀的。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作为全诗的兴起,照应了题目,点出了关(山)、月,交待了季节、时间。这里“苍苍”一词用得极好,既再现了月色朦胧的本态,又写出了诗中所咏之“月”的特色,确是言虽简而意实多。第二句“关头榆叶黄”则把目光从天空转到了地上。目力所及,只见莽莽苍苍,榆叶尽黄。 “叶黄”配合“露湿”,使人深感秋意,给全诗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三、四句“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极状月光照射之广,月色淹留之长。回,运转。轮,指月轮。海,这里似不应仅作“大海”解,应包括“翰海”之海以及两“海”之间的“陆海”。“回轮照海远”:月轮运转不已,而地域辽阔,一望无垠,月光直泻,远近皆明。这一句是长焦距广角镜式的描写。下一句“分彩上楼长”则是作近距离的定点扫描,它化用了江淹《别赋》中的“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匠光。”之意,形象地描绘了月色照射的时间之长。楼台高耸,由东而西的月轮,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楼台洒下了一片清辉,而后缓缓向上移动,登上楼顶,照彻全楼。这一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意境清远。一“照”一“上”写尽了秋高气清,月光普泻,万物溶辉的情景,把月光、月色写得富有生气。一“远”一“长”也摹尽了漫漫秋色,月光的旷远、悠长之势。如此月夜,怎能不令人对月抒怀,启人乡思。
五、六句,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写戍人面对明月,引起乡思。这里用边塞的苦寒和兵卒的疲惫抒写了关山间阻,离人怀乡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窥见诗人对“军旅”屡兴的厌倦情绪,这是和中唐时期战乱频起的时代因素紧紧相连的。这一联,对仗工整,用字精炼, “频”、“数”二字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边塞戍卒的苦辛和思家怀亲的殷切。
“祗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他乡异客,又身处苦寒边陲之处,苦疲交加的戍卒难与亲人团聚,于欢声笑语中共赏皎月,只好在这边城戍更值勤之时,只身面对明月而发一叹了:但愿千山万水之外的家人也能在这月色皎洁、大地如霜时同赏此月,共此清辉啊。这两句既表现了关山难越,孑身独处的思家怀亲之情,又吟出了背亲远戍的深深哀怨。
李端的这首《关山月》,在内容上没有突破前人咏唱这同一题目的窠臼,也未触及到安史之乱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现实,只从较小角度上抒发了离乡背井的戍人愁思,其境界是比较狭窄的。但此诗在艺术上却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诗的结构甚有特色。诗的前四句,似全在咏月,写虽露重天寒叶黄,但月色皎洁,银辉似水,大地遍润,千里一色。五、六句则仅写戍卒的思乡之因和思乡之情,尾联才是对月感怀,似乎联系不紧,而事实上,前六句的所绘,均是在为结尾的强烈抒怀渲染气氛,铺垫感情,而后面的抒怀又反过来增加了前面描述的深度,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使全诗曲折有致,绝无平铺直述之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匠心。
其次,全诗语言精炼、严谨,无奇字晦语;颈联尤见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