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侬歌》诗文原文与赏析

《懊侬歌》言情赠友诗歌

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

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 “寡妇”。该寡妇抒情的方式是 “哭”。何谓哭?《辞海》 注释为 “流泪而放悲声”。那么,她为什么要 “流泪而放悲声”呢?很明白,她既为 “寡妇”,必然是为她死去的夫君而哀伤。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她的丈夫是怎么死的? 关于这个问题,诗作本身并没有明白地告诉我们,然而,却向我们绽露了可资探寻的蛛丝马迹,这就是首句的 “寡妇哭城颓”。她为什么要在 “城颓”之处大放悲声呢?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度: 她的丈夫是被封建统治者驱赶上攻城掠地的战场、死于攀城攻坚?还是为军阀、权贵守城效命、暴死于残酷的巷战之中? 抑或是由于家境艰厄被罚劳役,死于筑城工程? 也许是她的丈夫远在塞外当兵或服役,她刚刚得到他惨死异乡的凶讯,踉跄着来到这荒芜无人的废墟边宣泄她满腔的悲愤,遥寄她无限的痛悼?也许她是一位膝下已有儿女的母亲,那么,这养儿育女的生活重负将何以担当?也许她是一个新婚即别的年轻女子,那么,这漫漫的人生长途将如何度过? ……总而言之,这位妇女遭遇到了人生的大不幸,失夫而寡,又无计可施,只有来到这 “城颓”之处,抽咽、悲泣、号啕,极尽哀伤。“此情” 自然是“非虚假”的了!

诗作的后两句是: “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这是寡妇的心理活动,也是她致哀而哭的内在原因。“相乐”是她和丈夫情感历史的概括,说明他们也曾是郎欢妻爱,情深意笃,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厄运天降,先是夫妇离异,分处两地,让她备尝了思念之苦; 继以噩耗突临,夫亡身寡,真如一声霹雳,五雷轰顶。那昔日的欢爱只能成为痛楚的回忆; 那渴望团聚的朝思暮想也顷刻化作一枕黄粱!上天无眼,命运何薄,为什么偏要捧杀鸳鸯,使我们恩爱夫妻 “相乐”而 “不相得”? ! 心爱的夫君既已先我而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愈想愈哀,愈哀愈哭,悲不自胜,痛不欲生,终于要 “抱恨黄泉下”,到那冥冥的另一世界去与爱夫的冤魂汇合!

这首晋代的 “民间讹谣之曲”,所写的虽然未必是 “曾有的实事”,但却肯定是“会有的实情” (鲁迅《什么是“讽刺”》) 。作品所写的寡妇对丈夫的追思之苦、痛悼之悲,都是情真意殷,催人泪下的。这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下层人民朴拙、醇厚的感情生活,歌颂了古代劳动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执著;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社会的动乱,黎民的血泪,暴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斑斑恶迹。

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看,这首诗可以说是文浅而意深,辞拙而味永。“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不加藻饰,平实如话,但却有事有情,直露明白,深合民歌要义。特别是后两句,缘情生文,笔触探入到抒情主人公复杂而丰厚的内心世界,“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一往情深,因情生“恨”,人物的感情藉以升华,作品的主题也藉以深化。通观全诗,先写“果”而后表“因”,事体显而情意浓,仅寥寥二十字,便将一个横遭不测又视情若命的古代妇女形象活脱了出来!

注释

①此诗为 《懊侬歌》十四首之四。《古今乐录》说: “ 《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 ‘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 (晋安帝年号) 初民间讹谣之曲。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 《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懊侬者,为自己的不幸而烦恼、伤感也。侬:我也。②城颓: 即颓城·颓者: 倒塌也。③乐: 喜欢,爱悦。得: 契合。相得: 彼此契合,相互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