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龙标野宴》唐山水诗鉴赏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诗贵在和日常的生活打成一片,又要把生活的素材加以诗化,它所凭借的,不是外表的装饰和点缀,而是诗人高远的胸次襟怀和充盈的人生情趣。有了这种精神上的生气灌注,诗才能变平凡为神奇,把人们引入光景常新的至美境界中去。这首诗就是一例。
诗写的是夏夜的一次野餐,当时诗人正被贬谪在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龙标地处沅水上游,时值南国盛夏,气候之酷热不难想见,此夜却凉风倏起,一个“足”字,令人何等舒心快意! 诗人故而情不自禁,呼朋唤侣,而有野宴之举了。诗中直写“宴”者仅二处: 一曰“春酒”,一曰“弦歌”。“春酒”者,美酒之谓也。唐时美酒多以“春”命名,如“金陵春”、“竹叶春”、“麴米春”、“梨花春”、“若下春”、“松醪春”等等。弦歌则更为野宴平添了热烈欢乐的气氛。乐声伴和着溪水潺潺, 似为流声助兴; 翠竹、 醇酒随风飘香, 一阵阵沁人心脾。 如许风月,如许芬芳,不由得教人微醺了!
然则诗人却并未满足于一时的陶醉而忘怀人生。他来龙标原不是出于娱情悦目之好,而是蒙受不白之冤被黜斥放逐于此的。他的友人常建曾有诗为他鸣冤叫屈:“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连豪放的李白也不免为之发出忧心忡忡的喟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见龙标乃是诗人的人生挫跌之地,这贬所即是充满大屈辱大苦痛的地方。诗人于此并未回避,并未忘却,并不沉溺于一时的声色游宴而麻痹了自己的情志。诗的第三句正表现了这种清醒的人生态度。话头是诗人自己提起的,未必会有人在酒筵上不合时宜地提起远谪的事由; 但诗人并不愿一味咀嚼命运播弄的苦涩。他正视人生的苦难而又力求超越忧患,于是,他面对宇宙恍然有悟了。那沉着、肃穆的青山,那澄澈、冷静的明月,仿佛在亲切的晤对中提供了无言的启示,即坦然地直面风风雨雨、阴晴圆缺的变化。大自然恒久的生命是忧患中取之不竭、弥足珍贵的慰藉。“青山明月”在王昌龄诗中乃是频频出现的带哲理意味的象征,如:“青山明月梦中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宋代的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把这一段话移用来作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或许有助于洞见其意蕴。有此旷达乐观的情怀,则命运的大挫跌亦无妨视为人生途中的小憩的。因此,远谪的愁苦不能压倒诗人,而青山明月的爽朗形象却给人以振拔的力量和饶具风骨的美感。
由日常生活的 “外境” 引发出心的 “内境”,并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深邃的人生情思,全部过程仅用短短四句便告圆满完成。这正是这首小诗的艺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