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湘中》唐山水诗鉴赏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因关中旱饥直言上书,被贬为阳山(广东省阳山县)令。次年贬途过汨罗江,有感而成《湘中》诗。这首诗于凭吊屈原之中寄托身世之感、迁谪之怨,含蓄深沉,颇多象外之意。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用倒句法起调,先写江上景物,后说汨罗江,奇崛突兀,引人人胜。江岸山猿发出悲愁的鸣叫,江里鱼群翻腾,有的踊出江面,湘水掀起巨大的波澜。第一句虽为写景,但景中有情,从鱼踊波翻所渲染的特殊气氛中,我们隐然看到诗人因遭贬而产生的愤愤不平之意,而一个“愁”字鲜明地概括了他彼时彼地的愁闷心情。汨罗江是诗人屈原自沉之所,后代文人每过此处多有凭吊诗赋,抒发各自的感慨。韩愈面对波翻浪涌的汨罗江,自然是心潮澎湃,感触甚多,但诗人并未慷慨陈说,而是将这一切隐含在第一句的景物画面之中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从而增大了诗句的思想容量。
“蘋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扣舷歌。”这最后两句写屈原遗迹荡然无存,无处寄托凭吊之情。蘋藻,皆为水草,古人取以祭祀之用。《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于以采藻”,“于以奠之”; 《左传》隐三年:“蘋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其“蘋藻”均作如是解。可供祭祀的蘋、藻之类触目皆是,所在多有,可是,“眷念楚国”的屈原的遗迹竟无处寻觅,而当时渔父扣舷而歌的歌声却依然响在耳畔。“渔父扣舷歌”的诗句,将读者引向遥远的“历史”: 一位渔父对“行吟泽畔”的屈原劝说道:“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起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说罢便“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这里的“鼓枻”,王逸注:“叩船舷也。”所以,“渔父扣舷歌”即《渔父》诗里的那支《沧浪歌》。怎样认识屈原的“深思高举”?怎样评论渔父的“沧浪歌”?此时,诗人完全陷人历史的沉思里。历史的江涛,卷走了昔日的屈原,而今天的现实把诗人推上贬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诗未作明确回答。然而,从“无处奠”、“空闻”歌这些虚无否定的语词,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备受摧抑的忧愤,世无知音的孤寂。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说此诗“一往情深”,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