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重游无相寺》明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王守仁《重游无相寺》明山水鉴赏

王守仁

瀑流悬绝壁,峰月上寒空。

鸟鸣苍涧底,僧住白云中。

王守仁曾于弘治十五年(1502)和正德十五年(1520)两次游九华山,写了许多诗,这首诗是第二次游九华时所作。无相寺,在九华山北面头陀岭下,建于初唐,是九华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刘熙载云: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艺概》)这首四句小诗,一句一景,独立成画,似乎并列而行,实际上每一句又无不是有所“拱向”。诗紧扣题目中的“无相寺”,句不写寺,而意在寺。诗从无相寺的高处写到无相寺的低处。“瀑流悬绝壁”,是诗人立足无相寺举目眺望所得之景。悬崖峭壁挂一帘瀑布,“悬”字,正是远望瀑布,似为静态的感觉。“峰月上寒空”是仰望所得之景。形容月亮,通常有“明月”“皓月”“寒月”等等,曰 “峰月”者,还属少见。“峰月” 首先是写山峰之高。月亮上升,好象不是从地平线上升起,而是孕育于山峰之中,又从山峰中吐出一样。山峰之高,高接天空,月亮离峰,已是皎皎之月了。银光铺洒,瀑流、高峰、苍涧、白云都才有了视觉形象,同时也为这些景物平添了明静清悠的韵味。

“鸟鸣苍涧底”,写的是俯视之景。夜深人静,飞鸟栖息,本来是“夜静春山空”。但这句的诗意紧承“峰月上寒空”,写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前两句写视觉形象,这一句却写听觉形象,与“苍涧底”不得入视的客观景物符合,也为诗中画面增添了有声形象,行文活泼,景象生动。

如果是作画,前面的三句已把画面的高低上下都布置完了,只是画中还有一片空白;如画的是一条龙,前面三句已经首尾都俱,只差点睛了。而“僧住白云中”就是画中待作的中心,也是最后的点睛之句了: 半山之间,白云之中,是一座寺宇,这就是无相寺。

四句诗,有三句写的是无相寺外的高下之景,虽然景致都很美丽,但都是无相寺的“拱向”之笔。所谓“拱向”,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烘托。“僧住白云中”因前三句的“拱向”烘托,愈显迈俗清雅,前三句也因无相寺的存在而有了依托,有了意韵。四幅小景不可单行,都为无相寺写照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