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松花江》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纳兰性德《松花江》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纳兰性德

弥天塞草望逶迤,万里黄云四盖垂。

最是松花江上月,五更曾照断肠时。

纳兰性德年轻时曾被康熙皇帝派往黑龙江呼伦,考察边防情况。《松花江》这首七言绝句,就作于此行之中。

诗的头两句,作者先用浓笔重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雄伟辽阔的自然图画。当时的节令大约是秋天,首先映入作者眼帘的是北国高寒地带那连绵不尽、直接天际的牧草。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弥”字,给读者一种塞草扑面而来、充塞天地的感觉,而“逶迤” 两字,又把视界放开,使静止的塞草产生一种涌动起伏之势,令读者一下子就置身于一个广阔无比、带有异域色彩的境界中。接着,作者又从地上写到天空: “万里黄云四盖垂”,塞草是绿色的,天空是黄色的; 塞草弥望无际,黄云纵横万里,两相映衬,突出了北国风光的奇丽景色。特别是一个“垂”字,用得既大胆又巧妙,它使整个画面产生了鲜明的立体感,使人仿佛看到了厚重的黄云帷幕般地矗立在天边。读这两句诗,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的诗句,两首诗在描绘大自然美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的是,《松花江》并不止于对祖国山河的客观描摹,在诗的后两句,作者又加进了抒情的成分。“最是松花江上月,五更曾照断肠时”。清江寒月,永远给人 一种凄凉忧伤之感,更何况是在这北疆塞外、荒无人烟之处、四野无声、月上五更之时。在这样一个时空背景下,作者写入江、月,顿时使全诗情调在辽阔雄奇之中加入了深沉的凄清悲凉氛围。请注意这里时间的变化,前两句的时间显然是白天(可以假定为黄昏),而后两句的时间则是五更深夜了,这就是说,作者一直伫立在这里,他在想什么?诗中没有明说,但这“江”,这“月”,显然使他的心境逐渐变得悲凉起来,于是全诗也被这“江”、这“月”引导着,由雄浑转向沉郁。如果说前两句是后两句的铺垫,那么后两句则是前两句的升华,情与景的融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