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鄂州西山风景区》的诗词与文章

鄂州西山风景区

古称樊山,因其在鄂县之西郊,故名西山。系省级风景名胜区。鄂县,即今鄂州市,是三国之吴都。公元221年,吴主孙权建都于鄂,始改鄂县为武昌。在山之东麓营城市,兴宫室,西麓辟舰港,设要塞;在山中建避暑宫、读书堂等。公元229年,孙权在西山筑坛告天,称帝。孙权都武昌凡八年,得地之利,逐创鼎峙之业。西山为其运筹帷幄之行宫,游猎行宴之御苑。其遗迹星罗棋布。主要有吴王避暑宫、读书堂、试剑石、比剑石、洗剑池、广宴楼、郊坛、庞统读书处等处。西山总面积2500亩,主峰海拔170米。七峰矗峙,九曲蜿蜒,幽壑留云,崇峦映日;万松舞翠,竞日翻涛;百花争艳,四时飘香,溪涧泉池,镶嵌于幽崖深谷,亭台楼阁,点缀于树梢花丛;曲桥水榭,倒映于清流寒碧之中。西山,万古山石钟秀灵,千年花树竞芳春。历代名士慕西山而来,或隐居于山中,或流连而忘返。晋代高僧慧远,唐代李白、李阳冰、元结,宋代苏轼、苏辙、黄庭坚,元代丁鹤年,明代何以让,清代彭玉麟、官文等,都留有遗迹和珍贵文物。

[古文赏析]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宋·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去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此诗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是其七言古诗的名篇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图中的烟江叠嶂,联想到真实的烟江叠嶂,热烈赞美西山的奇丽风光,抒发了自己深切怀念西山之情。全诗分两大段。

第一段:“江上愁心千叠山……径欲往买二顷田”,写图中之景和看图产生之情。首句凭空突起,借《江上愁心赋》点明画题。这篇赋是唐代张说之作,赋曰:“江上之峻山兮,郁崎嶬而不极。云为峰兮烟为色,倏变态兮心不识。”借此点出烟江叠嶂,贴切之至。开头四句,一气直下,就云烽烟色着力描写。千叠云山,“浮空积翠”;是云是山,浑然莫辨;云峰烟色,时隐时见。真是奇情幻景。这是描写山之巅,即画面的上部。然后,由上而下,写山之中,山之麓,只见“苍崖绝谷”中,“百道飞泉”,“萦林络石”而下,流至“谷口”,汇为“奔川”。“林麓断”处,川流平缓,点缀着“小桥野店”。行人才走出林木之外,眼前就是滚滚洪流,“渔舟一叶”出没于“吞天”的波涛之中。山巅、山中、山麓的景物相联系,又各具特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一幅多么奇妙的画图!诗人笔触精细,写来毫末清妍,语奇句妙。无此奇妙之笔,不足以表现此奇妙之画。

描写至此,诗人也陶醉于画境中了,不禁连连设问,连连赞叹。“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这一问一赞,见画本之奇妙,画笔之精妙。“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又是一问一赞,见画境之难得,心情之向往。如此造语,方见跌宕有力,而且节奏之妙,纯乎化境。只要多读几遍,自会领悟。

第二段:“君不见……虽有去路寻无缘”。诗人由画境而联想到真实的烟江叠嶂,极力赞美西山。简直是“人世桃源”,发出了重寻无缘的感叹。前后两段的衔接十分巧妙。前段结尾的设问,其答案正是这一段的开头:“武昌樊口幽绝处”,即今鄂州市西山。而且,用“君不见”领起,着重提醒读者注意。这就使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天机”:诗人着力描写图中的烟江叠嶂,还有深一层的用意,即突出真实的烟江叠嶂——西山。西山,是真实的烟江叠嶂,这类描写在他的西山诗中屡见不鲜。例如:“西山一上十五里……苍崖半入云涛堆”(《武昌西山诗》);“层层草木暗西巅,浏浏霜雪鸣寒溪”(《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等等,与画境何其相似。不过,在本篇仅用“幽绝处”寥寥几字来概括,不作具体描写,从而避免了与画境重复。岂止是为了避免重复?诗人简直怀疑这画面就是从西山“得此本”的;这画境简直就是“人间”的真境——西山。诗人用笔曲而婉,含而不露,甚至是真是幻,扑朔迷离,妙处全在不说破。且西山之“幽绝”还不止于此,你看:“春风摇江”、“暮云卷雨”、“丹枫翻鸦”、“长松落雪”,四时景色,各极其妙。这是一幅画所无力表现出来的。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七年,苏轼谪居黄州,经常往来于寒溪西山,以山水自娱,“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就是讲的这段经历。诗人将西山当着“人世桃源”,尤其耐人寻味。他回汴京以后,一再写诗抒发对西山的怀恋之情。1086年,写了《武昌西山诗》:1088年,写了此诗。当时,他在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任上名各位显赫。然而,“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诗人自觉一身京国之“尘”,与西山“清空”之气远不相侔。昔日武陵人重寻桃源,而迷不得路。这当然是憾事,但毕竟是传说。而诗人真是还山有路,却又重“寻无缘”。相形之下,真正遗憾之至!

结尾两句,照应全篇。“还君此画三叹息”,诗人在失望之余,还企望“山中故人招我归来”,一咏三叹,一往情深。

此诗即景生情,情景相生,抒写奇情幻景,极见笔力。此图的作者王晋卿在《和诗》中说:“心匠构出远江意,笔锋耕出西山田”,评价极为中肯。

(周隽)

[现代散文] 鄂州市的吴君和樊君打我的主意,邀请我来西山,要我给它抒情。这西山高170米,十多年前我来过,那时它是光秃秃的,今天则漫山森林覆盖着它。石门嵯峨黛翠其色,松风新阁幽涛有声。步入一只亭子,读了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四百八十六字,绘写出苏轼的潇洒神情。并记事云,雷雨交加,大风拔去了古木,快哉妙哉,乃登望江台朗诵前赤壁,直上西山顶,堪笑那碧眼二郎,称帝又祭头,见乌云来集,飞车到灵泉古寺,大雨已至,亟避之于吴王避暑宫,才饮灵泉水,又食东坡饼,久久而雨不止。进到广宴厅,在古帝王大宴群臣处,一碟二美肴,一盘二凤尾鳊鱼端上桌,而一声声迅雷震耳,一阵阵豪雨瓢泼,狂风山洪如飞瀑,赏西山之雨景,洵淋漓尽致,于是心潮汹涌起伏澎湃。我们多么地尊重历史,修复了多少名胜古迹。武王采武昌之铜钱铸为刀剑万余,算不得什么,如今鄂州的高炉,平炉燃烧在鄂东这条冶金长廊上,我们无须背历史的包袱,那古色古香固能发思古幽情,但不能窒息我们的飞跃的心灵,应知当代的多少灾难几乎没有不是古来的祸殃的重演与再现。

这场大雨下得好,拔枯木,冲腐蚀,入长江,下海洋,永世不让它们再回来。当然历史的精华也不应丢掉,但是创造未来却更为重要。鄂州市面对着一条黄金的水道,它也是后浪在推着前浪的。曾经是百万雄师的战场,于今是幸福生活的航道。我们要新建一座现代化的鄂州市的西山,要让科技普及馆作它的心脏,以天文航博览馆为它的冠冕。我们要大力培养电脑专家、人工智能专家,以自动化控制系统来取代人力,人力则从事于智慧的探索、探隐、索微、并穷究有限无边的宇宙动态。然后,古老的、愚昧的、贫困的中国将被那个未来的智慧的富饶的新中国所替换,直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那时悠久古老的历史,便和远大而光辉的现实结合了。而在这世纪末的风雨声中,我听到,我看到21世纪的歌声与笑影。不知不觉思潮平静,风暴已止,雨过天晴,日暮西山,月出于东山之巅。

(徐迟)

[民间文学] 据传晋代大军事家陶侃,原任武昌太守,后迁任广州刺史。渔人常见海上神光照天,网之得文殊师利菩萨金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印记。不久,商人于东海获一圆光镜,把它安在佛像上,就像是原有的一样,非常吻合。渔人把佛像献陶侃,陶侃就送武昌寒溪寺供奉。陶侃迁任江州刺史时,闻听寒溪寺失火,独文殊师利堂无恙,便派人将金像迎至寻阳。不料,用人力搬不动它,校尉只好赶来了一辆牛车,用30头牛拉才把它运到船上。谁知一上船,船就沉了。后来,高僧慧远挂锡于寒溪寺,站在江边祈祷,佛像忽浮出水面,遂迎至神运殿,建重阁供奉。当时有人作歌唱道:“陶惟剑椎,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至,难以力招。”慧远声言文殊托梦,说:“清凉福地”,本是“清净乐土”。于是在避暑宫故基辟建西山寺,供奉文殊师利菩萨。他又在这里倡“净土”法门。慧远后迎佛像至庐山东林寺。到了唐朝会昌灭佛之时,僧人将文殊师利菩萨金像藏于锦绣谷中。帝殁,少帝继位,兴佛再起,待僧人迎文殊师利菩萨像出,却杳无踪影。

武昌父老相传:菩萨泉常有灵光显现,文殊菩萨又回西山了。从此,菩萨泉又名灵泉,西山寺又名灵泉寺。

(念征 谷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