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理学家中诗写得好的要数朱文公。他的诗常常加入“理语”,“以议论为诗”,但由于他注重诗的表现技巧,将哲理熔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反而产生了耐人咀嚼的“理趣”效果。《观书有感》便是一首有如此效果的佳作。
先看首联。“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出幽丽迷人的天光水色景象。半亩方塘,可谓不大,但它象刚打开的镜子一样清澄明净。天光云影在这里显映、浮动,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倩姿。“徘徊”一词十分传神,不仅使画面形象而富有动态美;而且刻划出天光云影流连不愿离去的神态,从而烘托了半亩方塘的迷人魅力。这两句诗犹如一幅笔墨简淡的水墨画,向人们展示了水光敛滟、云影游动的清丽图景。读之,心胸为之一畅,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美的享受。
下联诗人就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不大,很容易枯竭、污染,而眼前池水却如此明澈,原因在哪里呢?这单从池塘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诗人把眼光放开去,这才明白:原来“方塘”上方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过来,才使它永不枯竭,永不混浊,永远保持清澄洞照万物的本色。这两句虽是发议论,但决不是抽象的讲道理,而是寓理于形象之中。它紧扣上联,将画笔延宕开去,顺着方塘的上方,勾画了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活水”。由此让人们从这具体的图象中去体味、去咀嚼它的哲理含义,而诗的“理趣”也从此产生出来。
诗题“观书有感”,点出了此诗是讲读书感想的。从诗意来看,作者似在说明博览群书,深入探究,不断吸取营养,便能豁然贯通,领悟到一种新的境界。当然,我们也不必拘于这种理解,因为在艺术作品中,形象永远大于思想。人们尽可以扩展思维,从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上去思考它的涵义。比如“源头活水”,不也揭示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才使万物获得生机”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