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书》序一|原文|翻译|赏析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 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 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 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冬雨是不常有的, 日后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 而且阴沉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 因此我这雨天的随笔也就常有续写的机会了。

1923年11月5日,在北京。

(《 雨天的书》, 北新书局1925年版)

赏析 这篇序文很短, 只有几行字。然而,我们却能从中体味到一种独特的情趣和美感,将其列入“美文”的行列毫不为过。这种美,是含蓄的、内在的,也是经得住推敲的,就像是一个不施粉黛却不失风姿的“小家碧玉”。

首先,作者用简约的文字勾勒出了几幅别致的画图,给人一种绘画的美感。文章开头便写到了北京的冬雨:细如蛛丝,而且下得持久。虽然笔墨没有触及北京城的其他景象,但一幅“故都冬雨图”却映现眼前:在万物萧瑟的季节里,无边的丝雨给北京城罩上了一层令人压抑和气闷的灰色和朦胧,使千年古都愈加显得古朴、沉重——而这正符合中国写意画的传统。接下来,作者便试图走出现实的阴云,去构筑一幅理想中的画图:江村的小屋里,洋溢着融融的暖意,作者与友人斜靠着玻璃窗,烘着烧得旺旺的白炭火钵,品着香气四溢的清茶,很随意地聊着天,尽情地享受着生活赐予的温馨和惬意。两幅图画,色调一冷一暖,相互烘衬、交叠,使人如临其境。

这篇序文的另一妙处正在于,看似随手写来的文字里,却寄寓了作者心灵深处对现实和理想的细致微妙的体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情趣的起伏和意趣的错落。在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气候便是异常阴郁的,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文人,深感抱利器而无所施、怀锦绣却无所用,看不到自己前程的亮色;再加上自然界天气的阴沉潮湿,更使之感到苦闷和彷徨,只能任凭社会和自然的双重阴云长久地积郁在心头,挥不去吹不散。于是,作者便通过想像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短暂逃离,去过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生活。然而,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梦幻情景终究不会长驻,片刻的宁静和悠闲总会被冰冷的雨点打湿。不论连绵的冬雨变成雪霰还是天空变得晴朗,作者却总也走不出心头的雨季。

朱光潜认为,《雨天的书》具有这样三个特质: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并称“在现代中国作者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得第二个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这些评论很有见地。书中一些文章,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等文章,便能鲜明地体现出“清、冷、简洁”的特征,代表了其抒情性小品散文的特色。书中随处可见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显示了他对“一种焚香静宁的安闲而丰腴生活的幻想”。作者用舒徐自如的文字去酿造片刻的优游之境、陶然之境和梦似的诗境,使自己的精神找到一个栖息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