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丞之职所以贰令2,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3。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4。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5,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6,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7,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8。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9,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0。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1!

博陵崔斯立12,种学绩文,以畜其有;泓涵演迤13,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出于人14。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蘖其牙角,一摄故迹,破崖岸而为之15。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16。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循除鸣17。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 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注释】 1兰田县:在今陕西省。 2贰:指副职,也可作辅助解。 3主簿:掌管文书簿册之官。尉;掌管督察保卫之官。 4逼:逼迫、侵迫意,就是说县丞地位高,很容易对县令造成威势。 5钳:夹持。6雁鹜行:象大雁水鸭一样排成行。 7占:估量。 8省:检查、察看。漫:全、都。 9慢:指懈怠、散漫之官。 10訾(zi子):毁谤。謷(ao敖):戏谑。 11端:开始、本来。 12博陵:今河北定县。 13泓涵:形容广大。演迤:形容源远流长。 14出于人:出人头地,即再次考中意。有的本子“出”作“屈”,“于”作“千”,不通。15蘖(nie聂):新枝。破崖岸:意同“蘖其牙角”,也就是磨去棱角,削去锋芒,处处顺从。 16桷(jue块):方形椽子。墁(man慢):涂饰整修。 17㶁(guo国):水流声。



【今译】 县丞的职务是县令的副职,对于一县之内的事没有他不应当问的。再下是主簿、县尉。主簿、县尉的职务是分开的。县丞的职位高而对县令形成威逼,照例为避嫌疑不对事情加否定。要做公文,吏抱着写好的卷案见县丞。卷案的前部分卷起来,用左手夹住,用右手摘出签名的纸尾,如大雁水鸭一样列队而进,平排站着,斜视着县丞说:“该签名。”县丞拿起笔来估量着该签名的地方,签署很谨慎。签名后看着吏,问:“可以不?”,吏说;“行了”,这就退下,不敢对案子略为察看。案子里写些什么全不知道。县丞虽然官高,势力反在主簿、县尉以下。谚语数到散漫之官,一定会说:“县丞。”甚至对县丞毁谤戏谑。县丞职位的设立,本来就是如此吗!定县崔斯立,好学能文,积累丰富;学问广大,源远流长。贞元初年,凭他的能力,在京城考试,大显身手,再试,又一次超出别人。元和初年,以前大理评事言政治得失而被罢官,再转而做兰田县丞。刚上任,叹道:“官虽小,只恐我的才干难以胜任。”后来受到约束,不能伸展大志,又叹道:“县丞啊县丞,我不负你,而你负我!”乃剪其新枝削其角,一一按照老规矩,磨去棱角,处处顺从。县丞厅堂里原有一篇记,但屋墙坏破,记不可读。斯立换去椽子和瓦,修整墙壁,将历任县丞的名字都写上去。院里有老槐树四行,南墙下有大竹千棵,严整相对而立,潺潺流水从阶下流过。斯立把这里彻底打扫干净,相对种了两棵松树,每天在这里吟诗。有人问他什么,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在身,你暂且去吧。”



【集评】 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五:“韩退之作《兰田县丞厅壁记》,柳子厚作《武功县丞厅壁记》,二县皆京兆属城,在唐为畿甸,事体正同,而韩文雄拔超俊,光前绝后。”

金元·程端礼《昌黎文式》:“此篇萧散夷旷,无一点尘俗,吏观此,可以洗涤虑。”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愤当世之丞不得尽其职,故借壁记以点缀之,而词气多澹宕奇诡。”

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十:“此但说斯立不得尽职,更不说起记壁之意,亦变体也。”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奇崛战斗鬼神。”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上:“细玩结语竟住,此后又加一语不得,真古今有数奇文。”

清·何焯《义门读书汜·昌黎集》:“极意摹写,见其流失非一日。既为斯立发其愤懑,亦望为政者闻之,使无失斯官守也。‘钳以左手’三句,细琐如画。‘丞濡笔占位’,更细。谚数慢必日丞’,又著此语伏后‘故’字。‘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应‘于一邑无不当问’,即反呼‘故’字。‘一蹑故迹’,书名之意寄喟于‘蹑故迹’,故一篇皆从此感慨,非恐其名氏之将湮也。‘悉书前任人名氏’,皆不得施用者也。‘余方有公事,子姑去’,以不问一事反结,跌宕。殊有简兮诗人之意。”

清·沈闇《韩文论述》卷六:“首节,丞为令压,不能称职,是次节之根由;次节,斯立在官,不得有为,是末节之缘起;末节,修治丞厅,吟诵是事,乃一篇之正面。公以斯立为丞。噤不得施,则屈辱太甚,为舒其愤懑,不觉制辞之凌厉谲怪,遂使人一时不得其意旨法度云。”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五:末写出从容无闷意,最占身份。”清·张裕钊:“此文钝以诙诡出之.当从傲睨一切中玩其神味。”(转引《韩昌黎文集较注》)

今·钱基博《韩愈志》第六:“寥寥短章,老健简明,愤激而出以诙诡,感既而寓之萧闲,命意最旷而逸,得司马子长之神髓矣!”



【总案】 崔斯立,天资聪慧,才华过人,他先是“挟其能,战艺于京师”,获进士及弟,“再进”中“博学宏词”。唐代中此科者甚少,如贞元九年,仅有三十二人。可见崔非等闲之辈,堪为治国之材。但他却因“言得失”而被贬为县丞,最后,欲有为而不能,只好植松种竹,吟哦度日。

韩愈与崔斯立素有交往,当韩三试吏部而不就时,崔与书勉之。韩回书说:“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因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答崔立之书》)此次崔见疏,韩又为作厅记以抒不平,他对崔的处境和心情是十分理解的。

文中用县丞和县吏作对比,崔的无权和他的才华作对比。县丞本应对全县无所不问,但如今却无所能问,甚至还得毕恭毕敬,低首下气。崔一生的学问和气节,只好付之东流。

文章所叙,历历在目,尤其结尾,奇深妙极,反结跌宕,“以此为公事,收丞之不得尽职,巧妙绝伦。”(《唐宋文举要》)而这种不平的遭遇,又岂止崔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