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以“霜月”为题,提示读者这首绝句主要是写霜和月的。可是前两句却先点出节令、地点,以作烘托,并逐步显现出霜和月之外的其他景物。“初闻征雁已无蝉”,“初闻”指初冬时节,这时大雁从远方飞来,嘹亮地叫着,而不久前还不时地听到的衰蝉的鸣声已没有了。有雁是实,无蝉是虚。这一有一无,正好形象地点明初冬深秋季节。这是诗,不能象散文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那样写;这是近体诗,也不宜象古体诗“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甫《北征》)那样写。“百尺楼南水接天”指出地点——广阔无际的水边高楼。《晋书·乐志》: “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百尺楼”是历来形容高楼的习惯写法。建筑物多数南向,诗意是说登楼眺望,看到的是一片浩渺的烟波。“南”一作“台”。这两句中已逐步带出一些景物:雁声、高楼和广阔的水面。

后两句才从正面来写霜月。诗人没有对霜和月进行描绘,而是运用典故,把它们具象化。“青女”青霄玉女,司霜之神;素娥,即嫦娥。南朝宋谢庄《月赋》有“集素娥于后庭”之句,霜和月成为青女和素娥两位神女,并且想象着她们在争妍斗艳,即“斗婵娟”。值得注意的是,她们都耐得住寒冷,各显英姿。诗人已不仅在作客观的描写,而是对她们耐冷的坚强精神和品格,予以高度赞扬了。

综观全诗,它以霜、月为中心,辅以高楼、远水、雁声,组合成了一幅寒夜景物画。这画是够迷人的。但这还只及于诗的表面,理解到此为止,还没有进入诗的意境深处。因为诗中有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诗中所写的这些景物是人感受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深夜未眠的高士,身倚高楼,仰观皓月,平眺远水,俯瞰遍地霜华,耳闻雁声,冥思遐想,在逼人的寒气中,他好象看到青女、素娥这两位女神在那里互斗婵娟。他赞扬她们坚强耐冷,正说明他自己也具有这样坚强的意志。这个人物形象实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当然也包含诗人自己在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说这首诗写“艳情”,显然是不恰当的。

这首诗在写作上虚实相生,相辅相成,颇堪寻味。首句闻雁是实,无蝉是虚。前两句写时令、地点是实,后两句写主题霜月,则虚幻地用象征手法,着重写两位女神的精神品格。从两位女神来说,实写了她们的“斗婵娟”,而对其坚强品格,只用“耐冷”二字,虚点一笔,即行收住。再看通篇写寒夜景色,又可说都是实写,而赏玩景色的、高标绝俗的景中人,却全在诗外,细心的读者自可向诗人未曾著笔的虚空处,想象得之。这是写作绝句的一种上乘手法。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皆佳句也。(杨万里《诚斋诗话》)

唐李义山《霜月》绝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本朝石曼卿云: “素娥青女元无匹,霜月亭亭各自愁。”意相反而句皆工。(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从无伴中说出有伴来,如此伴侣,煞是难得。(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十四)

何焯:第二句先虚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纪昀: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从对面映衬之。(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