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二首(其一)·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本诗是杜牧重游润州时所写。“润州”,六朝时为江南重镇,治所在丹徒(今江苏镇江)。

首联从登亭起笔,点明地点和季节。“向吴亭”,在丹阳市南。诗人重登此亭,居高临下,向东眺望:润州广阔的土地呈现一片萧瑟的秋色。衰草疏木,寒风清景,勾起他的愁绪。回想从前游览时,放声歌唱,踌躇满志,哪象现在这样惆怅。杜牧刚直敢说,以才略自负,对屈居下位,常怏怏不乐。秋日登高,原地重游,已得不到当年的欢乐;追忆往事,也只能加深思想的矛盾。这第一、第二两句,一今一昔,一愁一欢,对比鲜明。

颔联一转,写步出亭后,又由寺里来到桥边。第三句游寺院。寺院里青苔满地,罕见人踪马迹,似乎是隔绝尘世的地方。这一句按照语意应该是“寺里青苔无马迹”。把“青苔”二字提到句首,是平仄的需要,也强调了寺院的僻静。第四句是过酒楼。润州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桥边路口酒楼不少。绿水、小桥、寺院、酒楼,既有幽静的处所,又有热闹的地方。诗人勾画出江南城镇的风貌。

颈联从景物描写,转向对东晋、南朝风尚的评论,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思想倾向。前后两句互文,从文义看,侧重在东晋。东晋、南朝都偏安江南。当时,佛道思想盛行,文人崇尚清谈,喜欢喝酒,不拘礼法,言行旷达。身在江南的杜牧,对当年江南文人的“旷达”和“风流”,虽有所肯定,但却无仿效之意:彼此之间,气质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

尾联是托古抒情。诗人登向吴亭远眺,到各处游览,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月明”二字指出了时间的推移和变化,并为闻笛和怀古创造了幽远、清寂的气氛。如果先写听到笛声,再写缅怀桓伊,就显得平板,先写“想桓伊”,再说明缘由,就突出了桓伊,加强了诗歌的吸引力。“桓伊”为东晋的刺史,擅长吹笛,当时被称誉为“江左第一”。他曾参加决定东晋存亡的淝水之战,大破前秦苻坚的南下大军。“出塞”,汉横吹曲名,曲调悲愁。如“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梁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张正见《陇头水》)横吹曲的歌辞又以写征战和边功居多,如“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魏征《出关》)“宁知班定远,独是一书生。”(陈子昂《出塞》)由此,不难看出人的用心所在。诗人“想桓伊”,是也想与桓伊一样做一番事业的,但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唐藩镇割据加剧,杜牧曾写《罪言》,主张消灭割据势力。因此最后这个“愁”字,不但是曲调的愁,而且是诗人的愁;不但是个人的愁,而且是时代的愁。

这首七律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写景、抒情和议论互相交叉着,萦回曲折地紧扣并深化了这个“愁”字。写得跌宕有致,整密精深,体现了杜牧诗歌俊爽清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