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刘长卿以其意境优美、风格清雅闲淡的山水诗闻名中唐诗坛,因此后人多将其归入山水诗派。实际上,刘长卿也是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关心社会现实的诗人。他的诗不少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诗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当时刘长卿在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任上。首联叙述他在穆陵关北面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只身匹马北去渔阳的行人。穆陵关,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北。桑干,河名,即今永定河,因流经渔阳郡一带,故以代指渔阳。渔阳,是安禄山叛军的巢穴,安史之乱中,这一带遭到空前的浩劫,受到极大破坏。这时,安史之乱表面上虽已平定,但是唐王朝已一蹶不振,无力控制军阀骄横、藩镇割据的局面,动乱实际上仍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广大人民饱受蹂躏,生活痛苦悲惨。诗题中言“归”,说明这位行人的家在渔阳,此行是还乡。游子还乡本当欣喜,然而这位行人的家乡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颔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行人与诗人相逢之穆陵关,也即楚地,青山依旧;行人所去之地,渔阳也就是幽州,气候还十分寒冷,日光惨淡。此联诗人采取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南北两地的景色,精工贴切,形象鲜明,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千古名句。上句是实写,诗人就眼前的青山落笔,描绘出南方的典型景色;下句却是想象之景。这一联千古传诵,不仅因为它写景贴切鲜明,还在于其中深沉的象征含意。在“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时候,南方得以幸免,没有直接遭受到安史叛军的践踏,而北方却惨遭蹂躏。“白日寒”暗喻北方广大地区人民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悲惨痛苦。这是诗人为广大人民悲叹,也为这位行人担忧。颈联与尾联紧承“幽州”句,对北方悲惨、凋敝的景况加以具体展现。在表现手法上,变比喻象征为正面、直接的描写。在长期的战乱之后,城池残破,人烟稀少,野草遍地,满目荒凉。这种悲惨的景象将使回归之人心境凄凉,掩泪悲泣。
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中唐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黑暗现实。其风格沉郁,颇有杜甫诗风。当然,刘长卿在安史之乱时流落江南,并未象杜甫那样身历其境,所以他诗中所反映的现实与杜甫比较,不及其深广、真切和具体,然而由于诗人忧国忧民,他的诗仍能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动人心魄。此诗就其思想与艺术而言,不失为唐诗之精品。
(“归人”句)悲在“归人”二字。(此诗)壮语平调。(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