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但为生活所迫又常常不得不远游,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反映羁旅愁情的诗。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商山又名楚山,位于陕西商县东南。唐宣宗大中末年作者离开长安,曾经路过这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首句交代早行。“铎”,套在马脖子上的铃铛。饰以“征”字,表明主人公将要出行。“动征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旅人牵马套车的情形。第二句“悲故乡”是全篇的立意所在,从这句生发,整首诗便笼罩在一种凄恻的情感氛围之中。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它由十个名词组合成众多的意象,不用任何动词、虚词联缀,使得意象之间的关系呈不确定性,极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第三句既可理解为:旅人听见雄鸡报晓,虽然残月还垂挂于茅店屋角,他还是匆匆上路了。也可理解为旅人早行,路上耳闻鸡鸣之声,目睹茅店、残月。这类句子中意象的组合最具灵活性。有人说此联出句胜对句,胜处大概在于出句具有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读“鸡声茅店月”,我们自然会想起“鸡栖于埘”、“鸡栖于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温馨的农家生活更易增添旅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颈联“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继续写早行所见,足迹移到了山路与驿道上。檞树的叶子冬天留存在枝头,次年早春枝叶发嫩芽时才脱落。枳树又称枳壳,春天开白色花。这两句说,晨曦渐明,时而见檞叶落地纷纷,时而见白色的枳花映照在驿站的墙上,耀人眼目。两幅图景一在山路,一在驿道,地点不同;檞叶从高处落下,枳花照到大道边的墙上,空间感有异。中二联都写早行所见,移步换景,因而显得“次第生动”(何义门语),毫不板滞。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说作者目睹山中景色,忆起了在杜陵时做过的一场乡梦。“回塘”,堤岸环曲的水塘。早春时节,春塘水暖,正是满塘凫雁尽情嬉戏的时候,而自己却客行颠沛,满怀悲愁。“杜陵梦”和首联“悲故乡”紧密呼应,互为因果,准确地表达了那日夜萦绕魂际的、难以名状的旅愁乡思。
圣俞尝语余曰: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欧阳公甚嘉其语,故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以拟之,终觉其在范围之内。(〔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中四句从“行”字,次第生动,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何焯《义门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