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时玄宗尊奉道教,企慕长生,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妄之举,贻害家国,引起诗人的不满,遂写下此诗,借秦始皇求仙不成之事,以规讽明皇的荒唐行为。
全诗可分两大段,前段自开首至“骋望琅邪台”,是颂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将由极盛而逐渐走向衰败的深沉忧虑。写其极盛,是欲抑而先扬,是为转笔作势,为“讽谏”这一中心服务。首四句写秦始皇横扫“六合”(即天地四方)。一“扫”字形象地描绘出秦王威振诸侯,所向无敌的赫赫声威,以千钧之力振起全篇。接着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何雄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秦王的由衷赞美。这两句起得劲健、有力,张扬了诗的气势,奠定了全诗动荡开合、波澜壮阔的风格基调。接下去说秦王利剑一挥,即使寰宇廓清,“决”字表明秦王的果断。接着“明断”几句直接赞扬他扫清环宇后的重大决策。秦王为巩固天下一统采取的有力措施,一是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集天下兵器,铸成金人十二,同时,由于天下归一,把本来设守甚严的战略和交通咽喉函谷关敞开。二是上会稽岭(今浙江绍兴境内),登琅邪台(今山东诸城东南),刻石立碑,颂秦功德,为巩固政权大造舆论。从这些措施中可看出秦王的雄伟气魄和胆略。但是此诗对秦王的颂扬,不过是反衬之笔,其目的是为下面的讽刺做铺垫。扬之弥高,抑之弥低,接着笔锋陡转,仿佛从高峰猛跌入深谷,顿使诗篇跌宕生姿,生色万分。
后段把一些史实串连起来,作了艺术概括,对秦始皇的骄横奢靡和求长生的妄举进行辛辣的讽刺,其实是以古讽今。
据《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曾发宫刑罪犯七千余万人,分作阿房宫和骊山墓。三十年(前217),曾派韩终、侯么、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二十八年(前219),遣齐人徐市(fu)携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刑徒”三句写的就是这些内容。但是求仙却毫无所得,只有徒唤奈何,“茫然使心哀”了! “连弩”六句是振笔,掀起全诗的波澜,用浪漫想象和高度夸张的手法,描写射鲸的壮观场面。据史载徐市求仙不得,乃诈称为大蛟鱼所阻,不得到神山,始皇派人以连弩射之。于是长鲸跃起,高似五岳,扬波喷云,声宏如雷,羽鳞开张,遮天蔽日。但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结果仙人神药还是未得到,“楼船几时回”,徐市却永远也不回来了。不久始皇病死于巡行途中,尸首装进金棺,永葬于三泉之下,尸腐骨寒了。
此诗借咏史,以嘲讽唐玄宗,表现出作者抗颜敢谏的斗争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全诗所列史实,几乎每一句都有典可稽,写来却不呆板凝滞,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写实和想象相结合,既有浪漫的激情,又有严肃的批判精神。全诗气势阔大,格调奔放,这也是李白《古风》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