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原文与赏析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流辈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张功曹,即张署。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一起被贬出京,任郴州临武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又同时遇赦,韩愈为江陵法曹,张署为江陵功曹,都在郴州待命。二人在政治上共进退,有相同的遭遇,相知甚厚。张署死时,韩愈为文作祭,还为他写了墓志铭。这首诗是韩愈在郴州中秋感怀之作,表达了他与张署共同的抑郁忿懑的情绪。

诗以望月起兴。“纤云四卷”,显出夜空的清彻明净。“天无河”,既是点明时令,中秋时银河已渐隐渐没,也是反衬月色: “月到中秋分外明”,银河及其他秋夜的繁星不禁都黯然失色了。阵阵秋风吹动着当空的皓月,月光象水波的沦漪一样向广漠无垠的天空和大地散去。“月舒波”是个奇幻的设想,不但从水波幻想出光波,而且还表现出月光的质感象水波一样柔和,一样无声地不尽地流逝。宽阔的湘江在月下安静地躺着,“沙平水息”,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平沙,一切都蒙上了秋月的清辉。唐人中秋诗出色的不少,韩愈这些描写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

“洞庭连天九疑高”至“天路幽险难追攀”,设为张署的月下放歌,历叙贬谪后的不幸遭遇,似乎要一夕尽吐两年来的积郁。粤北湘南当时属偏远州郡,被认为“蛮荒”之地。有所谓蛇虫之毒,湿蛰之熏,几乎十人九死。好不容易盼到“嗣皇继圣”(这年正月,顺宗李诵即位;八月,宪宗李纯即位),以为还京有望。但“州家申名使家抑”(州家使家均当时方言,州家指郴州刺史,使家指湖南观察使),只是转到江陵,当官位卑微的僚佐。不禁深叹命运的坎坷。末五句则为韩愈之歌,对张署表示劝慰,要同他月下一醉来驱除心头的阴云。

这首诗象有些汉赋设宾主问答之体一样,诗中张署的陈述实际上也是韩愈的自诉衷曲,抒写了二人共同的悲伤情怀。虽然篇末故作旷达,但“人生由命”这类话头不过是借酒浇愁,只能说明心头的郁闷不平是无法排遣和消除的。诗中张署的诉说,声随情转,一再换韵,表示心潮的曲折起伏。篇末五句,又句句用韵,使紧接着长歌之后的这段短歌,结得急促有力,而又含意不尽;而且用韵又回到开头的原韵,显得全诗浑成统一。整首诗充满着忿激和怨望,牢骚颇盛。这说明即使象韩愈这样的诗人,也没有被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死死地束缚住。

写这首诗时,韩愈三十八岁,正进入他诗歌创作的旺盛期,已经鲜明地表现出韩诗的风格和特色。韩愈“以文为诗”,对宋诗的影响是明显的。宋人学韩愈,也创作了一些好诗,但后来发展到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就不能由韩愈来负责了。

用意在起结,中间不过述迁谪量移之苦耳。(查慎行《十二种诗评》)

韩诗七古之最有停蓄顿挫者。(翁方纲《石洲诗话》)

一篇古文章法。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一线言中秋,中间以实为虚,亦一法也。收应起,笔力转换。(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用韵殊变化。首尾极轻清之致,是以圆巧胜者,集中每不多见。( 〔清〕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