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韩愈》原文与赏析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韩愈于御史台任上,上疏论关中旱灾,为权臣李实等所谗,谪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二十年(804)春,行至湘中,《寄三学士》诗记述了这次行程: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辀。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湘中是屈原被逐投江自殁的故地,韩愈缅怀前贤,感念身世,作此诗。湘中,即湖南湘水一带。

韩愈的七古,前人说纯是赋体。其实,何止古诗,韩集中律绝体诗亦多用此体。诗中多用赋体,是韩诗重要特点之一。传统的赋体,多用于叙事。韩诗的赋体,既叙事,也状物写景。用排比铺张的赋体创作的名篇如《南山诗》、《陆浑山火》等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而如《湘中》这种“叙事以言情”的小诗也是用赋体写成,则就不广为人知了。

《湘中》这首七言绝句不用比兴,直叙所见所感,极有特色。诗一开头即写诗人所乘之行舟,已驶进了汨罗江,但闻猿悲鸣,但见鱼惊跃,放眼望去,是一片翻腾的江水。这是所见。此刻诗人的思绪如何呢?字里行间已隐隐透露出心绪不宁之情。接下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我们四处遨游:传颂千载,头戴切云高冠,腰佩陆离长剑,身着芙蓉丽裳,而终遭贬谪的屈原就自沉在此的啊!这是所想。抚今——我如今谪迁远荒,思古——与前贤的遭际极其相似,怎不令人忧伤不已。“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两句将诗人忧伤难平之情推向顶峰。上句的意思是说,我托着满盘的祭物(蘋与藻)想拜祭他,但江面如此广阔,哪里是他投入的地方,应在何处设祭呢?他能知道我深切的缅怀之情吗?这句诗正是“句中无其词,而句中有真意”处,诗人难言之隐也在此。韩愈此次远贬南荒,实由爱君爱民所致,朝廷对他的处置,他并不怨愤,使他悲伤不已的是,失去了继续报效君王的机会。这心愿,这处境,与当年的屈原太相象了。屈原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敢于直面那班阿谀奉迎的窃国大盗和阴私小人,为国家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一身正气,洁白无瑕,褒善贬恶,爱憎分明,一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探索与追求……所以这“无处奠”,表面上是怀念屈原,而其实质是借缅怀屈原以思念朝廷。这个意思在他同时所写的《答张十一功曹》诗中表露得更加清楚:“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诗人的一腔悲怨,伴随着渔翁的舷歌声在茫茫江面上回荡。“渔父”,这里既可指捕鱼人,又可指屈原的遗作《渔父》篇。《渔父》篇末云: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即叩船舷)而去,歌曰:……”渔父的歌声是醒世之歌,警世之歌,与诗人此刻的思绪也契合。

律绝体诗在韩集中所占的比例较小,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韩愈的律绝体小诗,也同他的长篇古体一样,诗中义理,层见迭出,文法奇变,用意深微,《湘中》可为一例。(曹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