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范仲淹》原文与赏析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当时延州毗邻西夏,为边陲重镇。范仲淹在任上选将练卒,连横诸羌,迅速恢复了曾遭西夏劫掠的延州的军事地位,使西夏不敢轻易来犯。《渔家傲》即作于这一时期,相传当时作者连作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内容关涉边庭之苦,欧阳修曾戏称为“穷塞主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现在能见到的,仅此一首。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所处的地域、气候及词人的感受。“异”是作为江南人的范仲淹对塞下的秋景的不同感觉。“衡阳雁去无留意”,宕开一笔,以南归大雁全无眷恋映带出边地的萧瑟荒凉。三、四、五句实写,秋风呼啸,草木摇落,战马嘶鸣等“边声”与军营的号角声一起,构成一片边地特有的肃杀的气象。如嶂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孤城,夕阳西下,一派烟雾迷茫,孤城也紧紧地把门闭上。边声、长烟、落日,素描出塞下风光的凄厉肃杀,号角、孤城及那早早紧闭的城门则暗示战争形势的紧张危殆。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这也是词的常格。但这首词里的抒情,仍多以画面出之。“羌管悠悠霜满地”,呼应上片的去雁、边声、长烟、落日,是边地特有的音响和景色。悠悠羌笛,唤醒征人的绵绵思绪,满地严霜,也似乎是覆盖在热切的乡愁上。在这不眠之夜,也只有借酒遣怀,但一杯浊酒,哪能抵御万里家山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整篇作品的情结,勒石燕然、建功异域的壮志与思家念亲的乡愁,从两方面牵扯着作者的心。作为身系重任的守边大员,肩负保卫国家的使命,但日复一日,韶华老去,战功未立,归期未卜,范仲淹的心情处在极度矛盾的状态之中。推己及人,将士的绺绺白发和荧荧泪光,不仅勾起了他的同情心,而且师老无功、有家难归的感伤,又何尝不催白自己的鬓丝,从而也泪沾征袍?

范仲淹词作留存到现在的只有五首,多为“情致缠绵,吐属清华”之作,一如当时词风。而这首沉郁苍凉的《渔家傲》则是变调;以词来写边塞题材,在词史上也属首创。唐人边塞诗中那种对大漠风光的赞美,对元戎武功的讴歌,战斗的激烈和胜利的欢欣,在这首词中已不复见,呈现出来的只是师老无功、忧国心切的意绪。北宋由于实行虚外实内政策,边障空虚,对边患始终处在消极防御的局面。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身临边境,不能不对国运社稷由衷地担忧,发之于词,自非一般文人的风月文章可比。尽管整篇作品风格苍凉,但那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却为作品平添了一股雄壮慷慨之气,使作品不致流于消沉。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清〕先著《词洁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