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春晚·王安国》原文与赏析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小词。劈头一句“留春不住”,就表达了词人因惜春而引起的怅惋心情。二句“费尽莺儿语”,具体补出留春的内容。莺歌宛转,呖呖不休,似在挽留春天。“费尽”二字,极写词人惜春情意。任凭莺语叮咛,春光依然挽留不住。第三句具体描写春残景象:落红满地,宛如一幅被弄脏了的宫锦,这正是“留春不住”的具体化,花落意味着春去之不可挽回。情调亦从惜春扩展为惜花。“昨夜南园风雨”,则是花落的原因。一、二句用的是倒装句法。任凭莺语叮咛,春光仍然挽留不住。三、四句也是用的倒装句法。连用倒装,使句子更加显得峭拔和奇崛。

换头以下,“因残春足悲,故托之琵琶弹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小怜”,即北齐后主之冯淑妃,史称其“慧黠,能弹琵琶”(《北史·冯淑妃传》)。但这里借指一般歌女。李群玉《醉后赠冯姬》: “黄昏歌舞足琼筵,银烛台西见小怜”,即属这类用法。“初上琵琶”,意指演奏留春、送春之曲调。“初上”,即第一次弹奏此曲。用琵琶乐曲进一步表达人们对春光留恋之情。人在深夜聆听之后,惜春、送春之情愈浓;由惜春、送春进而产生一种觅春的想法。想探究一下究竟春归何处?故紧接一句“晓来思绕天涯”。天涯海角,身虽不能去,但思绪联翩;一个“绕”字写出到处寻觅不止。结束二句,紧承“思绕天涯”而来,说明春光并不在富贵人家,虽然那儿珠帘绣户,长年温暖如春,但却并非春光驻足之地。“春风自在杨花”,“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正是春去夏来之时。百花虽已凋零,然而,“燕忆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章质夫《杨花词》),正是这种“似花还似飞花”的柳絮,为人间保留住一线春色。

这首小词极写惜春、留春、送春、觅春之情,但除此之外,是否尚有更深一层的寓意,看来是很有可能的。有人认为它是一首“送人之作”,“春天之终于挽留不住,也如同小怜的挽留不住”(刘逸生《宋词小札》),而谭献《谭评词辨》则强调“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我以为通篇皆寄寓词人身世之感。上片极写留春之情及春残景象,暗示自己生活道路上的挫折和坎坷;惜春、惜花,则是曲写对逝去的大好时光的留恋之情;思绕天涯,则是对今后生活道路的不倦追求;末二句更写杨花之自在,以借喻词人品格之孤高。暗含对官场之失望,希望摆脱名缰利锁,归隐山林。

大梁罗叔共为余言“顷在建康士人家,见王荆公亲写小词一纸,其家藏之甚珍。其词云:‘留春不住,……’荆公平生不作是语,而有此,何也?”仪真沈彦述谓余言: “荆公诗,如: ‘繁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等篇,皆平父诗,非荆公诗也。”沈乃元龙家婿,故尝见之耳。叔共所见,未必非平甫词也。(〔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一)

倒装二句(“满地”二句)以见笔力,结笔品格自高。(谭献《谭评词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