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题岳阳楼·张舜民》原文与赏析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郴州经过岳阳楼时的登临之作。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朝廷出兵五路攻西夏,张舜民供职西征军中,目睹当时宋兵久屯失利的情形,回途中写诗有“灵州城下千枝柳,总被官军砍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送行人”,“青铜峡里韦烟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之句。被人所奏,贬监郴州(今湖南郴县)酒税。元丰六年(1083),他途经岳阳,登楼有感,写了这首词。岳阳是由长江西行入蜀的必经之地。范仲淹《岳阳楼记》云: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历来有关岳阳楼的题咏之作,“览物之情”也多有不同。这首词写登楼所见所感,道出了贬谪边远的迁客逐臣失意憾恨之情。

开头二句写登楼鸟瞰之景: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君山远在洞庭湖中,他未必能看得到“木叶”飘飞的景象,只是此时正值秋天,作者想起《楚辞·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想象君山的秋景。这是虚写。第二句实写。一望洞庭湖,水天相连,“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两句点明时令,渲染了秋天怅惘和不能平静的心境,为全词铺下了悲凉的色调。接下三句援事抒情。作者正触景伤怀时,歌妓上前侍奉。“十分斟酒”,把酒斟得满满的,敛颜正色,准备“抹幺弦”,唱一曲广泛流行的送别曲《阳关三叠》。作者忙阻止: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意思是说,我不是王维在渭城送别的受朝廷派遣出使安西的元二,而是遭贬南行的迁客,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在劝止中饱含着悲苦和哀怨。作者怕听了这首送别曲,会加深已经难忍的迁愁谪恨,情辞恳切而沉痛。

下片写扶栏远眺时的思绪。“醉袖扶危栏”,醉意和抑郁的心绪交织,难以自胜。凭栏极目,只见长空淡远,白云悠悠。想到自己远离他乡,行踪如浮云;再想到象自己一样受贬远迁的人,经过此地,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才得“生还”呢?思念前途,怎能不潸然泪下! “何人得生还”,这震撼人心的慨叹,既是对前人的深切同情,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叹。悲愤之情,不能自抑。反诘的句式,加强了语势。

但除了悲叹自己的命运,更多的却是忧国思君: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唐人白居易《岳阳楼》诗有“夕波红处近长安”之句,这里借唐都长安喻宋都汴京。作者极目西天,遥想“夕阳红尽处”该是国都所在,因而勾起了无限“心存魏阙”之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表述自己被贬时的情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时作者岂不也是这种情怀?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语意双关,含意蕴藉、耐人寻味,成了一时传诵的名句。“夕阳红尽”,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整首词或以景托情,或借景抒情,写得悲壮深沉,情意含蓄厚重,把无端遭贬谪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很强的感染力。

政和七、八年间,余在京师,是时闻鬻书者忽印《张芸叟集》,售者至于填塞衢巷,事喧复禁如初。盖其遗风余韵,在人耳目,有不可掩盖如此也。前此当靖康间,天下哄然皆歌东坡南迁词,所谓“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者是也。今临川开雕《浮休全集》有此词,乃元丰间芸叟谪郴州时,舟过岳阳楼望君山所作也。今日读公《南迁录》见之前二事,皆恍然在数十年之外矣。(周紫芝《书〈画墁集〉后》)

张芸叟词云: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人喜诵之。乐天题岳阳楼诗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盖芸叟用此换骨也。(费衮《梁溪漫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