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过洞庭·张孝祥》原文与赏析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宋乾道二年(1166),作者遭谗落职,从桂林北归,中秋前夕,途经岳阳,相邀小吏泛舟洞庭赏月,有感而作此词。同时作的还有《观月记》。(见《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四)“青草”是与“洞庭”相连的湖,合称洞庭湖。起首一韵拙中藏巧,看似平淡却渲染出一个宁静美妙、纤尘不染的天地。“玉鉴”两句,极状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可爱,仿佛一个琼玉铺就的空明的神仙世界。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个人显得那样的渺小。“素月”三句写景胜画,仁慈的月亮把她的青辉无私地洒给人间,她的倩影与明净的银河、群星一起倒映在宁静澄澈的湖水中,晶莹剔透。这一韵情景交融,看似“无我”,其实是“有我之境”,在这风清月白的秋夜,冰净玉洁的岂止月色湖水,还有一叶扁舟中的词人胸怀。大自然的美妙景色使词人从中得到启迪,思想感情因之升华。在伟大而宽容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鸡虫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下片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换头之句,作者把皎洁的明月、明净的湖水人格化,向她们表露自己的心迹。剖白自己虽遭谗落职,却无愧于心。“短发”两句表现了作者超脱的思想境界。这里语意双关,既写了月夜泛舟的具体感受,又以“稳泛沧浪”的从容之举,象征着对群小进谗、众口铄金的世俗风气的蔑视,显示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气魄。“尽吸”三句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比喻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襟抱。“尽吸西江”是以洞庭湖的容量写胸怀,“细斟北斗”中一个“细”字,又是作者从容不迫的姿态的写照。以这一湖的美酒,用北斗作舀酒器,来宴请天上星宿和世间万物,这是何等的豪迈和大度。当然这只是一种想象,但词人还是为自己的美好想象而满足。至此,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词人描写衬托的两个层次:以个人之小衬洞庭湖之大;以洞庭湖及整个天地之大衬包笼宇宙、吞吐八荒的自我胸襟之无穷大。词的末两句写出了词人自得的心情。“扣舷独啸”分明与“拍案叫好”相类似,“不知今夕何夕”是移花接木,直用苏轼同调中秋词“今夕不知何夕”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今夕是何年”之句。这里说明自己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这首词上片咏洞庭月色,下片抒怀,咏月抒怀紧密结合,表里澄澈的湖光月色和冰雪的肝胆相互映照,中秋洞庭的阔大、澄湛衬托了词人自己忠而见毁情况下旷达、纯净的胸怀。因此,它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公推为宋词中咏中秋的双璧。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 “在集中最为杰特。”词人用饱蘸感情的笔触成功地描绘了秋高气爽的洞庭月夜,这个纤尘不染的神仙境界使人俗气顿消,随着画面的展开,读者不知不觉之中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而词人那磊落而宽容的胸怀,又为词作中瑰丽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于湖有英姿奇气,著之湖湘间,未为不遇。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微青琐哉? (〔宋〕魏了翁《鹤山题跋》卷二)

张于湖尝舟过洞庭,月照龙堆,金沙荡射。公得意命酒,唱歌所自制词,呼群吏而酌之曰: “亦人子也。”其坦率皆类此。(〔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黄苏《蓼园词选》)

热肠郁思,正于闲冷处见得。(陈廷焯《词则·放歌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