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词素以风格多样著称,这首《一剪梅》,虽是写倦游思归的客中愁绪,调子却不低沉,而显得明爽俊逸,轻柔可喜。
起句“一片春愁待酒浇”,写愁意陡然而生,不能自解。“一片”,言愁之多,满目皆是,无边无际,这正同江上茫茫的视野相照应,自古以来,酒与愁结了不解之缘,有了愁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酒,想借酒来浇愁。这里一个“待”字,多少传出了急迫的心情,见得莫名的愁绪已扰乱了旅人的心境,他是急于要用酒杯来平衡内心的失重了。这种急切而单纯的意念,简直有如孩童一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春愁”二字。古典诗词中,春愁是常见的主题,诸如伤春、怨春、惜春,或抒痴男怨女之情,或寓悼惜美好事物之意,大多写得缠绵伤感,低回不尽。但作者于起句即点出“春愁”二字,使人一时难以揣其底蕴,这“春愁”在尚未展开之际还是抽象的,也许正因如此,我们看了这头一句,感觉到的不是沉重(尽管用了“一片”来渲染),反而觉得有几分李白般的浪漫潇洒。这也并非作者强自说愁,或许这时候,他自己也未意识到这愁因何而来,因而用“春愁”统而说之了。春风春雨,花开花落,本来最易惹人莫名伤怀。“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既照应题面“舟过吴江”,又点出舟中人触目所感的由来。一“摇”一“招”,乘船的动荡感顿出。因小船在浪中摇摆,而更显得酒幌子(帘)飘动得厉害;因小舟摇摇,酒帘飘飘,而导致“中心摇摇”,一片莫名的愁绪兜上心来,而酒意也在酒帘的撩拨之下愈趋高涨。接下去“秋娘渡与泰娘桥”一句,表面看来不过介绍了两处经过的地名,其实是借此暗示舟行江中,已过了许多渡口和桥穹,借此一笔带过,深得疏密之要。同时,在渡与桥的称谓上,我们还可以窥探到作者意识的流动——“秋娘渡”与“泰娘桥”,多么美的名字!称名而想其容,这娇媚的“秋娘”、“泰娘”,怎能不令人想到“笑涡红透”、“软语灯边”(蒋捷《贺新郎》)的可爱的闺人?因此,这里的“秋娘渡与泰娘桥”,与其说是吴江一带实有的景致地名,倒不如说是作者的意念附会。蒋捷《行香子·舟宿间湾》词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用意亦同。以美女名其地,不过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而已。“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接连两个“又”字,有一种纷至沓来、挥不去、斩不断的迷乱之感,这外景正投合离人因思念家眷而引起的惆怅之情。
过片“何日归家洗客袍”,暗接上片因风雨而强化了的思家之情。至此,“春愁”已经渐次展现而具体化。“何日”,是自问,也是期待。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洗去客袍上的征尘,结束飘泊不定的生活呢? (苏轼《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诗: “亦思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作者想象中的与闺中人相伴厮守的情景。调弄起镶饰有银字的笙,燃点起制成篆文“心”字形的香,夫唱妇随,两相娱悦,这气氛是何等温馨怡乐。笙而“银”字,香而“心”字,富丽妍倩,极写家居生活的甜蜜。这甜蜜愈浓,则“何日归家洗客袍”之念也愈切,憾也愈深。“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句,从温馨的想象中又回到风雨飘摇的舟中,面对现实不禁发出一声深长的喟叹。接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紧承上句,把抽象的“时光”,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末夏初,樱桃逐渐红熟,蕉叶从浅绿转为深绿。作者借颜色的转换,生动地描绘出春去夏临这样一个时序变迁的过程。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之中默默更替,那么人又怎能不变呢?由这一点生发开去,则有了对闺中之人花容易衰,青春难再的惋惜;同时也为春光匆匆将尽,自己不能及时与家人团聚而深感遗憾。这便是“流光容易把人抛”之叹的底蕴,也是对起句“一片春愁待酒浇”的遥承和深入展示。
这首词节奏轻快,音乐性强,充分体现了《一剪梅》的词调特点。淡淡的忧愁笼罩全篇,但忧而不伤,愁而不凝。“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飘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鲜丽,使得这种春愁独具魅力。它如林间婉转的黄鹂啼鸣,又如飘散在月光下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