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图》题画诗赏析

吴宽



桧生岩壑里,凛然岁寒姿

众卉岂不好,贞心少相知

南望庾山麓,北瞻淇水湄

气味虽吻合,犹恨道远而

生绡才盈丈,一旦聚于斯。

匪藉缩地术,良工亲手移。

能事出腕指,托物由心思。

邪人多党与,蔓草难芟荑

正士每特立,嘉树不附丽。

时或倒置之,山苗反离离(11)

维此一堂上,霜雪同襟期(12)

聊因草木类(13),窃比唐虞时。

后稷既在位(14),继以契与夔(15)

纷纷共鲧辈(16),末路将何为?



【注释】

①桧(gui):即桧柏,木名,常绿灌木。岩壑:高峻的山峰。②凛然:态度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③贞心:守志不够,坚贞不屈的本性。④庾山:即大庾岭,在广东、江西交界处。⑤淇水:古河名。在今河南北部,古为黄河支流;源出淇山。湄(mei):岸边。⑥吻合:符合,完全一样。⑦而:语气词,相当于“兮”。⑧匪藉:不是依靠。⑨党与:同党的人。《公羊传·宣公十一年》:“其言纳何? 纳公党与也。” ⑩蔓草:杂草。芟(shan)荑:割除。《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11)离离:下垂貌。(12)襟期:抱负,情怀。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道合而襟期暗亲,志乖而肝胆楚越。”(13)因:借,依据。(14)后稷:周的先祖,事见《史记·周本纪》。(15)契:传说中虞舜之臣,助禹治水有功。夔(kui):传说中舜时的乐官。(16)鲧(gun):传说中大禹的父亲。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二。

这首题画诗以传统的“松竹梅”为题咏对象,不仅表现出“岁寒三友”凛然不可犯的正气,以及傲雪斗霜的“岁寒姿”,而且更是“聊因草木类”,抒发了洁介之士知音难觅,不为重用的感慨。

诗人描写“三友”,并未直言,而是以比较隐晦含蓄的手法加以表现,耐人寻味。“桧生岩壑”,言其深处山林,虽无众卉的鲜妍,但众卉却没有它的“贞心”劲节。庾山,又名梅岭,因古岭上多植梅而名,地处蛮荒;“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诗经·卫风》),更在北方。无论松柏、寒梅,还是翠竹,都身处偏僻之境,而且一向被人们称作气味相契的“三友”,也是如此远隔千山万水,不由得让人怨恨起“道阻且长”(《诗经·秦风·蒹葭》)。至于其中原因,读了下文,便可知晓。在现实社会中,奸邪之人党羽甚多,如恶草蔓延,遍地都是,想要彻底芟刈都十分困难;“松竹梅”之类的“正士”,风神特立,耿介清劲,却被“时或倒置之”,弃之山林,绝无出头之日,与“离离山苗”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正是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这一黑暗现实的再现吗?

在痛心之余,诗人看到这幅画,不禁又萌生一线希望。一幅生绡,虽才盈尺,然而却能把这远隔重山的“知音”“聚于斯”,这并不是用的“缩地术”,而是画家亲手移植而成的。在他的指腕之中,寄托着对“贞心少相知”的一丝愁虑,于是有意将“三友”集此一堂,现出它们“抱节不为霜霰改”(唐·罗邺《竹》)的襟期怀抱,更使它们分享获得知音的快乐;同时还寄寓着芟除恶草杂卉的愿望,让“三友”不再是“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于是,诗人对唐虞尧舜时清明政治的希望,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