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梦武昌》原文与赏析

揭傒斯《梦武昌》原文与赏析

揭傒斯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查揭傒斯所作诗诗题有“武昌”字样的,计有《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等近十首五七言古近体诗。武昌在元代属湖南道宣慰司辖,而揭为江西富州 (今江西省丰城县) 人。武昌与富州两地相距有三百里之遥; 据史载,揭又似从未在武昌任官职,何以对武昌这样感兴趣,以至于到达“梦”武昌,并以入诗的程度?作者又“梦”了些什么?

据黄《揭公神道碑》谓, 揭自幼家贫, 在家乡辛勤耕读。“年二十余,稍出游湘汉间”,大概这个年纪才有可能去武昌 (武昌属湘汉的“汉”)。在这以后呢? 再也找不到揭傒斯在武昌的记载了。是二十几在武昌的呢? 按: 揭有题为《湖南宪使卢学士……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的一组诗,写作时间自题为大德七年。细揣题意,此时揭尚在武昌,而其三有句称:“三年江汉春”,是揭初来武昌时在大德四年。作者在武昌呆了几年呢?初离武昌南至岳阳时,作者作诗题为《至岳阳寄武昌诸生》谓,“三年阻江关”,江关即武昌 (武汉今尚称“江汉关”、“武汉关”),是揭在武昌不过三年,奉寄卢学士诗作后不久,可能就离开了武昌。揭之三年武昌,是否得意,据有关诗句称:“万事随逝水”,三年光阴虚度,不值得回忆;“既昧理生术,复惭游方旨”,在武昌,揭既不能理财(贫穷),又无法干其他的事,因此感到惭愧,揭之三年可能只在湖广行省武昌路达鲁花赤手下任一名佐贰微职。因此,对武昌作者并不留恋,叹道:“欲归常恨迟”,恨不能早一日离开武昌回到家乡。那么,作者何以还作诗“梦”武昌呢?认真阅读《梦武昌》诗后发现,作者所梦不在人事而在武昌的自然风物,即使诗中提到的“故人”,也不是在官场中涂满权欲色或铜臭味的人,而是能陪伴作者游山玩水,吟咏风月的人。

先看首联:“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二句,第二句的一个“梦”字便与诗题相呼应,告诉人们这首诗写的是梦境,但“梦中浑似昔时游”,虽为梦境,却与昔时之游,几无二致。这样便把梦境 (虚境) 与实境相沟通了。写虚即实,虚虚实实,在这一联不过十四字中就给人一个扑朔迷离,惝恍难测的朦胧感,增强了诗境的模糊美。黄鹤楼在今武汉长江东岸武昌一侧,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223),该楼神话传说及诗人佳话较多,是武汉市著名的风景点,鹦鹉洲濒临汉阳江滨,树木葱茏,景色秀丽,登上黄鹤楼头首先入目的便是那“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诗句),似乎此洲嶼也近长江东岸一样,故此诗有“楼前”之说。颔联:“苍山斜人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鹦鹉洲近景观赏已毕,又纵目远眺大江对岸远景。“苍山”一句写山,连绵不断的青山翠峦由西南方向斜入洞庭湖四围、湘江流域一带。“三湘”: 其说不一; 有指湖南湘潭、湘乡、湘阴(《太平寰宇记》); 有指流经湖南境内的江、湘、沅三水 (王应麟《小学绀珠》); 有指湘江的三个支流,即潇湘、烝(或资) 湘、沅湘(《湖南通志》)。此处泛指今洞庭湖、湘江流域一带。“落日”句写水。“七泽”相传上古楚地有七处沼泽,此处泛指古时楚地湖泊,主要是今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 洞庭湖由于夕阳余辉照映,波光耀金, 平铺在千里湖面上, 夺人目睛。此为想象句,事实上在黄鹤楼头如无千里眼是无法望到湖南境内的大小湖泊的。(即使千里眼,也要受到高于黄鹤楼的山峰拦断的)此联上句苍山为青绿色,下句日照湖水又为金黄色,青绿金黄交相辉映,山水美景,令人陶醉。颈联“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二句因景及人,想到了历史上为了争夺或守卫这江汉要冲的英雄们当年的战斗业绩。“鼓角”; 战鼓和号角;“沉雄”; 鼓角声低沉、雄浑、悲壮,军中用以传号令、壮军势;“遥动地”; 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帆樯”句,“樯”: 帆船桅杆;“维舟”: 《尔雅·释水》注,“维连四舟”。“乱维舟”,此处指停泊在一起的许多船只。整句极言江中无数战舰,声势雄伟。尾联“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两句在交代而今之“梦”境,即当初之实境以后感叹道: 当初诸多“故人”同登黄鹤楼,今日“梦”醒以后,却只剩下作者一人,在“南池看白鸥”,“看白鸥”,是高人韵土的雅事,但作者意绪不佳,实也无意观赏了。“故人”为谁? 查有关诗题中,大概就是胡秀才、星上人 (系和尚)、王仲山等,还有就是泛指的“武昌诸生”了。

此诗通过梦境,讴歌了江汉胜景的壮丽风光,缅怀了历史上为争夺或守卫这一片锦绣河山的英雄,抒发了怀念故人的心情。全诗立意在“梦”,然又处处与实境相连,使人易于联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元诗中独标了一种奇异、绚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