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泰《台湾杂咏(三首)》原文与赏析
王凯泰
截竹编篺用作舟,乘潮人亦水中鸥。
忽思湖上浮梅槛,泛到中流似此不?
辟瘴名闻七里香,一丛玉蕊白于霜。
人间果有琼花种,岂独流传在故乡?
大海神灯半隐明,香花供奉最虔诚。
湄洲灵迹原无二,北港如何拜郡城?
第一首写台湾港乘筏登岸时的感受。当时的港口,轮船不能人港,人下船后,须乘竹篺浮至岸上。“截竹编篺用作舟,乘潮人亦水中鸥。”篺,通篺,即竹筏。当地人削竹编筏作为舟楫,人坐筏上,随潮颠簸,那滋味颇能引人遐想。“水中鸥”是诗人的感受与联想。小筏出没茫茫海中,不免产生沧海一粟的渺小感与飘忽不定的游子情。于是便有水中鸥的感觉,并自然地想起大陆:“忽思湖上浮梅槛,泛到中流似此不?”“忽思”,即忽然忆起。湖,指杭州西湖。诗人于诗下有注云:“昔人以竹制浮梅槛,游浙之西湖,俞巾山同年方造未成。”可见诗人赴台供职之前,曾与同年俞巾山同游西湖,并想仿造浮梅槛未成。浮梅槛是一种小船的名字,传为清人黄贞父所作。据厉鹗《湖船录》载:“黄贞父用巨竹为泭,浮湖中,编篷屋其上,朱栏青幕,下用文木斫平,中容六七胡床,位置几席、觞豆、鼎铛、棋局之属……名浮梅槛。”诗人在台湾港乘竹篺浮海,忽然联想起西湖浮梅槛,既表明他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又表明他对台湾的喜爱之意。尽管远离大陆,远离故乡,可海峡两岸的江山相似,景物相同,岂有不爱之理!
第二首写台湾玉蕊花。前两句“辟瘴名闻七里香,一丛玉蕊白于霜。”盛赞玉蕊花的香气与洁白。作者自注云:“七里香即玉蕊花,或云扬州琼花。”据传扬州后土祠有唐人植琼花一株,因色如玉蕊之白,故名玉蕊花,并无七里香之别名。据《西湖志·隐百花藏谱》,七里香乃沈丁香异名。这里诗人说七里香即玉蕊花。显然是当地人称之。因花香四溢,花名高贵,故有其香辟瘴的灵异之说。
“人间果有琼花种,岂独流传在故乡?”据古人传说,琼花只扬州独有,不可迁徙。其实并非如此。周必大《玉蕊辨证跋》云:“唐人甚重玉蕊,故唐昌观有之,集贤院有之,翰林院亦有之。”据今人考,玉蕊花即西蕃莲,台湾有西蕃莲是不足为怪的。所以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琼花之种,就会遍生各地,怎么可能唯扬州独有呢?诗人因是江苏人,故称扬州为故乡。
由台湾玉蕊,联想到扬州玉蕊,进而用玉蕊花沟通海峡两岸,构思颇为轻巧。
第三首写台民供奉天后娘娘的情形。诗人于诗下自注曰:“海舟遇风,呼吁天后,见红灯来,则额手称庆。”说明本诗系记录一次海上遇风被救的事情。“大海神灯半隐明,香花供奉最虔诚。”神灯,系指救援船上的红灯,它隐现在海上风暴中,给船上人带来生的希望,船民以为天后派遣,于是摆设香案,供奉鲜花,十分虔诚地祈祷。天后,即天妃,海神的名字。自宋以来各代传说不一。据《清一统志》载,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降生时有异香、祥云,长大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升化后曾著红衣飞翻海上,宋元明各代均有灵迹。康熙时封为天妃,又加封为天后。出海人必祭卜之。“湄洲灵迹原无二,北港如何拜郡城。”湄洲灵迹,即指天后。湄洲。即莆田湄洲岛,是天后的家乡。郡城指台北,这两句是说台北船民们祭祀的海神正是湄洲的天后。末句下诗人自注曰:“北港有天后庙,闲数年,必请神像来拜郡城天后,届时香火之盛日数千人,乡愚无知,可发一笑。”这首小诗正是记述北港百姓拜祭天后盛况的。诗歌对台湾民风民俗的描述比较活泼,颇为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