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音“规”,在今陕西渭南县境)人,生于河南新郑。早年在农村住过,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状况有所了解。贞元十六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遣人刺杀,白居易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结果为当政者所恶,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入京,为主客郎中,他不满朝廷内的党争,要求外放,唐穆宗长庆年间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此后他又曾任秘书监、河南尹,后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最后闲居洛阳,以醉吟为乐。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写诗近三千首,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诗人的任务在于传达“下人的病苦”,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极为重视反映现实矛盾,抨击黑暗势力,表现和同情人民的不幸。他《秦中吟》十首, 《新乐府》五十首,都是写实的杰作。白居易也是写叙事诗的高手,他《长恨歌》、 《琵琶行》,情辞并茂,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白居易的诗,意到笔随,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平淡,认真而不雕琢,在当时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首诗八句中句句是写草,所以题目一作《草》,题材的中心是草。千余年来,读白诗的人们无不能背诵此诗,并由衷喜爱,但对题意的理解却并不相同,有的人甚至说不出喜爱的理由,但却有所意会。我们从诗的意向上看,诗人很爱他写的古原草。草长得很茂盛,又有顽强的生命力,秋冬一来,霜欺雪压,它可以牺牲它的躯体,却把富有生命力的根埋藏在泥土中,这时野火虽来肆虐,连残枯的遗体都不给它保留,但这只能促进它以新的生命形式出现,在春风吹来时又萌新芽,重发新绿。就是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它们用众身为色,从远到近地把荒原古道染成芳绿,而春日的阳光又使春草的翠绿伸延得更远,郊原、古道、荒城,由春草的通力染缀而连接一片。这是一个春草的世界,绿色的天地。在这里送别朋友远去,离情像春草一样的无边无际,别意象绿色一样的浓重深沉。此刻,送朋友远去,任何其他形容描写都显得是那样的有限和浅淡,只有说别情如草,才能写得深远浓真:又是春来草绿的时节,我送你远去,看近处、远方,入目所见的萋萋春草,它们的每棵每叶上都充溢着我们的别离情意,而今后不论走在多远的路上,经历几度春天,随处可见的春草,都在记忆着我们的分别,那春春皆绿的常色,正是我们故情不改的明确表象。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年轻时初到长安时所作。传说老诗人顾况初见白居易时,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读到白居易这首诗时,惊赞说: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是心怀少年壮志,意欲奋发有为的事业开创期,诗人在诗中写了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向上的草,尽管古道荒凉,旧城荒僻,它却可以得有生机,播绿天下远近,对此,我们不能不认为是他的情采风华的一种托物表现。但是这方面的意思,在诗的形象中并不占主题的地位,是主题背后的一种基础性的情志,它是从属于别情深远不尽的中心主题的。这首诗形象极为含蓄,情意非常委婉。虽句句是写草,但除了第一句的末字是“草”外,其余七句皆是言草而不用“草”。 “又送王孙去”,好象是没有说草,但是句首的一个“又”字,表明的正是送别的时间环境, “又是一年春草绿”,一个“又”字与前边铺写的六句紧相连接,起一字联篇的妙用。